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池子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精选全文槐盛号

精选全文槐盛号

聪明睿智伸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主角:养初刘湘   更新:2024-04-12 18:0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养初刘湘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全文槐盛号》,由网络作家“聪明睿智伸”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

《精选全文槐盛号》精彩片段

川西南有一小县城,1978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天很冷,“大年初一要穿崭新的衣服,赶早出去走一圈能招财进宝”外婆“吴淑萱”一边说着,动作娴熟将毛衣、棉袄、外套一层一层的给我往身上拢。

10岁的我站床头,两外婆近距离看着彼此一脸幸福的样子,而我忍不住笑问:外婆你的家在哪里呢?

外婆:“我娘家在门坎山大水湾,婆家在千佛寺”,“你从哪里来的?”

我问。

外婆若有所思地停顿了一下:“你自己穿鞋倒水洗脸,我搓汤圆去了,咸汤圆不好搓,一大家子等着我呢!”

汤圆,初一一早的唯一,能享受到也要一番周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愁坏了大人们,从糯米的积攒,芝麻的托关系和白糖猪肉的票券,缺一不可的事,有钱真不一定能买到。

除夕夜把糯米机器打成浆,然后用布袋子装挂起,滴水之后。

初一搓汤圆儿,肉馅咸鲜,甜心沁香。

汤圆儿里塞一块硬币,看谁的运气最好?

一身大红花棉袄,虽有外套遮挡,但袖口、领口也时不时露出大红花棉袄的底色,这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侮辱,所以,没了心思上街,走路也躲躲闪闪,其实,憋屈的原因还有,我在我们家排行老三,花棉袄先下放到老二传承,那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再轮到我,我无话可说。

盼望县城里春节前的热闹,人们匆匆乡下来赶集,挑担的、背篼的筹备着过年的货,路过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粮站,里面人声鼎沸,书院街两边摆地摊的的吆喝,杂耍的人拱手行礼:“有钱你就捧个钱场,无钱你就捧个人场”,喜欢爆米花的嘭的一声巨响,远远就能看见举的高高一串串冰糖葫芦,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物质并不多,人却非常快乐,心真的很敞亮,笑声是来自心底。

“开放”,是这一年人们提到最多的两个字,“改革”自然是政府官员去思考和想办法的事,老百姓关心生活能不能改善,商品会不会多到随意挑选,而且不再害怕谈论自己的身份,不再担心隔墙有耳,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说错话就被打倒被批斗神经紧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地主的身份不再是恐惧,经过好多年都抬不起头的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可以轻松愉快的谈谈过往,外婆今年笑容特别的多,估计会打牙祭,拿手的佳肴一定会展示,犒劳自己和家人一年来的辛苦理所应当。

三年的老鸭,前一天洗净处理好备用。

老三,快把蜂窝煤炉子点燃,劈些小柴再报纸引火。

一阵烟雾缭绕,乌烟瘴气后,蜂窝煤开始渐渐的红起来,火门关了,要小火煨,制作的时间非常长,外婆说。

给鸭子按摩,很奇怪!

上料酒,盐少许里外上一层,盐均匀的渗进去,保证鸭子咸淡合适,八角、三奈、草果、杜仲、香叶是用纱布打成一个小包,把口子用线扎紧,然后芽菜要反复的清淘,要不然会有沙子,吃起来口感不佳,姜和大葱洗净之后切段,芽菜切成一厘米长的小段,都塞满鸭肚子里。

半斤五花肉切块和1两冰糖是这个菜的灵魂,冰糖下锅翻炒至糖色,水不宜多,4个小时微火煲。

五花肉肥而不腻,咸甜入口即化,鸭肉和芽菜在时间的催化下,彼此成就,肉质松软,口感细腻。

晚餐是在最后一道家常鱼上来之后开始。

外婆提议想喝点酒,我妈起哄说她也要想喝一点。

这让我很惊讶,不知道外婆和妈妈都能喝,妈妈说:我阿爸、阿妈之前是烤酒卖的。

哪有烤酒的人不会喝酒,那不是笑话吗?喝点酒助助兴心情好。

我用筷子到酒里蘸来尝了一下,哇,辣的不得了,这酒有什么好吃的?结果满桌子的人都在笑。

56度老白干烈,笨蛋。

我姐趁着大家高兴说:“妈,我是大人了,还没有一块手表,看时间不方便,过了年就要买一款双狮牌女式手表,同学们大多都有了,就我没有,好尴尬,”我妈说:“以后再说,没钱”。

我问:在哪里烤酒呢?外婆说:“外公(王道概字闻叔)民国36年用700担谷子买的房子,卖房的是千佛场头汪家,听说卖房是因为全家要搬到成都。

这个院落很大、房间多还有阁楼,烤酒的酒作坊院子里面,院子前面临街商铺卖酒,有柱子撑起的屋檐下摆放2、3张桌子,赶场天人来人往多,到民国37年南京政府发金元券,物价飞涨,赶场的人有花生米下酒己经不错了,你外公那时幸好后院有3亩大小的地,种了些玉米、蔬菜自给,勉强生活,解放后这里改造成一所民办小学”。

1949年解放,有地就坏事了,划阶级成分,你外公被划为工商业兼地主,房子和地都被政府没收,换了一个小破房子,虽说有产权但屋漏得不行,要不是你爸买砖买瓦请人加固一下,否则早塌陷了。

没了收入来源,外婆共生了11个,家里这么多人要吃饭,真没办法养活这么多,能成年也就仅存4人。

我问:千佛在哪里呢?

我爸说:“上游是研溪河,发源分全,经大佛水库,井研县城,来凤下游是茫溪河,曲折南流至千佛,再过三江、马踏、王村、五通桥西望关汇入岷江”。

茫溪河既宁静又干净透底,宛如一条银色的飘带,嵌在山峦之间,山倒映在河水中被微风轻轻的撩动,山水飘动起来宛如一清纯可爱的少女翩翩起舞。

我爸接着讲故事:“传说乐山大佛寺和千佛寺,同门师兄弟凿。

出师那天,“徒弟们有何打算?”

,大师哥告诉师傅:“去修一尊大佛”,哈哈,小师弟:“才修一尊佛”,“你呢”?

小师弟说:“我要去修一千尊佛”,小师弟对师哥一番嘲笑,才一尊佛?

师哥不语。

多年以后,当小师弟见到师哥凿的这尊大佛时,目瞪口呆,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难当,从此隐退江湖”。

我妈补充到:“佛泉山上的千尊佛像,破西旧遭红卫兵破坏,如今风化的更加严重,残破不堪,当地虔诚的信奉者来上香只余少数人了,拜这里的佛才灵,因为从小在这里长大,认得我们,但凡路过必来拜拜菩萨求灵验。

而千佛是茫溪河水路运输最重要的埠头,商贾云集之地。

陆路交通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水路承载着主要的物资往来”。

吊脚楼依山傍水,青石阶早被岁月踏平,猴儿石留在多少人的记忆里。

酒过三巡,外婆说话也多起来,自从被划为工商业兼地主扫大街改造思想开始,外婆就很少在家人面前提及过往,如今邓公改革了,考学都不用政审,大街小巷的议论也不在遮遮掩掩,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好好讲讲过去的事:“我嫁到王家在千佛的岩“读ai”湾儿“民国20年建成”,房子是新建的,木榫卯结构两层的瓦房如弯尺,背靠岩石,平整的岩石为基础立起来的房子,楼上楼下10多间房间,屋前的平房为附属建筑5间,类似吊脚楼屋顶和平台坝子齐平,另有马厩,这个地方确实很蹩脚,过平拱桥七拐八拐才能到,公公(王秉宧字养初)外面挣了钱回来新修的。

岩湾儿冬暖夏凉,屋后高山的背景,岩石的庇护,风雨不侵,岩壁有渗水,后院修了1米见方的水池,再引水入池,池水常年不见底,洗衣做饭很方便,不用挑水,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邻居们好羡慕偶尔也来洗衣服。

起初住的人也不算多,加上王道相字用之常年在外,留一个姑姑王道慨未嫁。

3妯娌和睦,相夫教子。

屋前有一大水塘,视野开阔,远处的山被泼染般翠绿如画,沿水塘边种了好多梨树,那年梨花放时,沏一壶茶聊天好惬意。

王康绪字锡侯,第七房,锡侯有五个儿子(秉字辈),养初是老幺,到养初这辈时家道己经中落。

清政府有了任命康绪去湖北做县丞,但因父母年事己高不便远行,他没有赴任,痴迷道笃且潜心医学。

听我婆婆妈讲,婆婆妈嫁到王家,住竹林祠宇道光23年建成,千佛乡邻称的“槐盛号”,竹林祠宇里住了九房人,各自门户,院子好是好,可人多,人丁兴旺不够住,年年都在搬,家庭人少的房间分少一些,家庭多的房间分多一些。

本以为嫁了一个大户人家会过好日子,来了才知道己经家道中落,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不是你公公乐善好施爱折腾,家景还可以。

自从养初吵着闹着要分家,把养初爸气得不行,锡侯:“我都不要你们赡养各自谋生”,好歹也是你自己的事,兴也好、败也罢,我无能为力,那会儿,养初年轻气盛又乐善好施家财都败光了,穷到婆婆开始卖嫁妆的地步,偶尔还要靠亲戚接济过日子。

养初常年不归家,那一年,老大王道相字用之才9岁,外面犯了大事儿,把全家人吓得不轻,婆婆把他赶到荣县婆婆和媳妇老家牛峰山寨避乱,一躲就是2年多。

用之成都读完书,去了重庆,王道枢字诚仲成都学医没回来,你外公王道概字闻叔读了几年书,估计不是读书的料,15岁不到就去他三伯父的盐灶学徒,幸好这口井是养初早前卖给三伯父,现在灶上还有好多老伙计,也都认得知道,想来也会照顾,养初也就同意了。

*最后,我爸问外婆:“竹林祠宇住了多少人?

外婆:“说不清楚了,同房亲戚还记得”,我爸感慨,这么多人,要搞清楚不容易,等我有时间“退休后把王家一族的人,以及从哪里移民过来的弄清楚”,没有一本家谱,再过若干年,估计王家人无法理清亲戚之间的关系”。

从竹林祠宇搬出来的,搬到岩湾儿、千佛街上(现千佛镇政府所在地)、黄鳝塘、石缸冲、门坎山等地居住族人,这几家,盐灶生意还不错,修新房子。

养初年轻气盛败光家财,盐灶也卖了,家里的光景很不好,过了好多年,幸好当官挣了钱,才开始寄钱回来,再等到用之也挣钱的时候,家境好多了,又买瓦子坝的地再建岩湾儿。

那天晚上,外婆和我爸妈的龙门阵很晚,我早就入了梦乡,后面说什么就不知道了。

诚仲之子王方表字遽光从长寿县来我家,我称呼他为三舅,比我妈年长6岁,63岁退休了3年才开始创业,长寿县城开了一家汽修厂,生意兴隆,到70岁时感觉精力跟不上,可是两个儿子都干不了汽修,没有人能接班,只好转让了不干了。

93岁再次回乡,我陪他去了千佛镇,走进竹林祠宇也就是乡邻们称呼的“槐盛号”,他拄拐棍走且思路清晰,这是谁家谁家,哦这里住的王迪常“方字辈”是黄埔军校8期毕业,打了几年仗回乡来,打草鞋为谋生,千佛街上卖草鞋,哎!

人生不易,老三,我想不到我能活93岁,真想不到啊!

早知道多干几年汽修多赚些钱该多好,儿女们也许现在好点,我说:“三舅不用担心,儿行毅、行綦、女行华那里过得不好?”。

方表健谈回忆王家亦师亦友的亲戚:刘咸炘字鉴泉比用之大5岁,国学水平当之无愧为用之老师,因此,用之跟刘咸炘学了一年多国学后突飞猛进,用之很优秀,自然科学也感兴趣,用之是三兄弟中的老大,知道家景不好,带着2个弟弟在“尚友书塾”读书,“尚友书塾”刘沅及其子弟创办在成都非常有名的私塾,3兄弟吃住都免费。

用之进入军队是养初的安排,普通的文员开始。

被刘湘的发现,是因为用之对文言文阅读理解,需要有人给他注释,无线电报在军队里开始应用,用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之前跟刘咸炘学的文言文派上了大用场,电文收发有字数要求,时间也有限制,部队做些文书档案,能写的一手好字不够,如果没有电报的出现,用之很难出头。

刘湘口头下达的命令,需要以精简的文字提炼成指令。

对外联系来回的信都会使用电报,职位不再是简单的秘书,转为信息情报为主的秘书,因此,常鼓励诚仲、闻叔要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这个时期的用之己经担起了家庭兴旺的重责,是励志的重要推手。

诚仲喜医,用之承诺出钱开药铺,闻叔迷商,用之承诺出钱打盐井、开盐灶。

1935年开始,刘湘大举的对红西方面军压制,阻挡红西方面军南进中央红军北上,此时的刘湘早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派了郭勋棋土城迎战,一开始千方百计阻挡中央红军,只要把中央红军挡住,刘湘非常清楚蒋某人,自己的地盘不保不说,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王家烈,刘湘是个滑头左右逢源,每次都先示弱,等机会再把上峰玩下台,此时,提出联共抗日,其想法也不知道真假?”

既怕被中央红军消灭,更怕被蒋介石收拾。

此时,1935年的用之己经成长为刘湘最为信任的幕僚并掌管密电股,无线电报技术复杂,需要有很深造诣的人才能玩转,对自然科学热爱和国学功底深厚才能风生水起,刘湘知道养初在川军第五师时,作为熊克武川军第五师军医的养初和刘将军有交集,加上刘将军多次受伤,治疗过程自然就有了这点私交,所以,刘湘令养初之子用之秘密联系刘将军,首先是要让刘将军信任,瞒天过海蒋介石,“解放后刘将军经过乐山时,托专人打听王用之的情况,听说用之己经不在人世后,一声叹息!”

,刘湘的策略是能不打坚决不打,刘湘清楚不是中央红军的对手,也知道河蚌相争、渔翁得利,让路给中央红军,不紧不慢地跟随也算明智之举。

外婆母亲和外公母亲是亲生的姐儿俩,这亲姐儿俩姓李,李家也是盐商,那个年代表姐妹开亲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门坎,也就习以为常了,外婆姐姐嫁的朱家,也是盐商,李、朱、但姓都来自是牛峰山寨,其实不奇怪,早”门坎山大水湾行政区域是属荣县管辖,不属于井研县,而大水湾这里产盐,商贾云集之地,想当年此地应该热闹非凡。

我外婆没有裹脚,她的父母比较开明思想也比较解放,所以,从她开始家里女人再没有裹脚。

我外婆同龄的女人几乎都裹了脚。

外婆是一个极其讲究的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恐怕有洁癖,记得她的钱包特别小心小意,一层牛皮纸把钱封在里面,说是隔一层这样才不脏,一张旧一些的手巾包一层,再一张新手巾包一层,然后放进自己的贴身之处以防被盗。

外婆的女红是一绝,串门的婆婆们都赞不绝口,一针一针密密麻麻打的鞋底儿,横竖之间排列刚刚好分毫不差。

我小时候不爱学习贪玩儿。

最大的兴趣爱好有三样,一是县里赶场的时候看补铁锅,红彤彤像鸡蛋心的铁水在锅的另一面嵌上去,再用布缠绕制成一个梆子把铁水按平,锅底平了,可锅底有一小包。

二就是喜欢看刻章。

刻刀在石料上面上下翻飞,当师傅把碎屑一吹,等正楷一个字凸现出来,目不转睛的盯着,喜欢这样的手艺活儿,很神奇,当然,担心手变成师傅那样厚厚的手茧。

三就是盯着外婆那一针一线的打鞋底儿。

我外婆都好奇,你这孩子不爱学习,看我打鞋垫干嘛?

将来没什么出息,前两样还真起过念,手会变粗糙,瞬间放弃。

而坐在外婆身边,一边看打鞋底,一边听讲故事是我童年最大的快乐,外婆娘家有钱,小时候没少听少看,逢年过节就会请戏班子来家唱堂会,或者去蹭别人家堂会,外婆不识字,可记忆力好,讲故事不重复,总是有新鲜感。

方容是我妈和“方”字辈的舅舅们不同,大排行是女儿中的老西家里算老大,早早就和外公一起肩负起养家糊口的使命,解放后,土地被没收,盐灶还在经营,公私合营也不见分红,收入只能靠烤酒这门营生维持家庭生活,烤酒的粮食需要走几十里地挑回来。

我妈“高小”三年就毕业。

这三年书,全靠用之的女儿方薇“大排行是大姐”从新都回来省亲的时候,给我外公说:“幺叔,要叫西妹儿读书,不读书没有文化遭人嫌弃,好说歹说,外公总算同意我妈去读了,幸好有这三年的读书打底,没有本子写字就在沙地上练习,就这点文化就能进宣传队,宣传土地改革政策算是进步青年,和本家茂林“方字辈”以及雷定一等人有了翻仓挣钱的机会“翻仓就是把粮食从这个仓搬运到另一个仓”,适应了社会的巨变,率先走出来了,而舅舅们到外公的灶上去干工,灶上的工作很艰辛,收入微薄无法坚持,也看不到希望,还好大家去成都读过书有点文化,商量着走路去雅安、内江找工作。

养初夫人李氏荣县牛峰山寨人,和但懋辛是同乡远亲,经但懋辛字怒刚引荐养初给熊克武,养初和熊克武都是井研人,熊克武家父开药铺的加上养初懂岐黄之术,互生好感,嘉定起义失败,养初负责医治伤员,后被清政府通缉,躲进牛峰山寨2年多,首到国变清亡,养初才重获自由,留卷胡须老态龙钟的样子,被刘咸炘笑话为“牛山叟”,养初以此为傲,还乡时开药铺名称:“牛山药肆”,纪念一下那段特殊时期,熊克武掌控西川后,也没忘记养初当年的支持,委派去了监狱当狱医,熊克武的川军第五师成立,养初自然又成了一名军医,历经西川军阀混战的时期,起初革命的狂热到徒步辗转川南北数年后,终于由痴迷不悟到人间清醒,其过程艰难困苦,精于医学,却不能治贫,耗尽家财支持的革命,成为一场浩劫,人到中年后豪情渐退,家人几近断炊的现实,终于幡然醒悟,等到刘湘一统西川后,逐渐隐退,挣钱养家糊口才是王道,推荐用之给刘湘。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