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池子文学网 > 美文同人 > 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

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

张振鹏 著

美文同人连载

\"今天,绝大部分父母可能都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他太过依赖父母,独立自主能力相当之差。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否具备独立面对社会、养活自己的能力呢?很难说。希望本书能够给家有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的妈妈一些启示,并真正应用这些方法,从而培养有“资本”自立于社会的棒孩子。那样的话,孩子一生是幸福的,妈妈一生也会是真正不操心的。\"

主角:   更新:2023-08-07 23:4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今天,绝大部分父母可能都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他太过依赖父母,独立自主能力相当之差。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否具备独立面对社会、养活自己的能力呢?很难说。希望本书能够给家有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的妈妈一些启示,并真正应用这些方法,从而培养有“资本”自立于社会的棒孩子。那样的话,孩子一生是幸福的,妈妈一生也会是真正不操心的。\"

《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精彩片段

今天,绝大部分父母可能都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他太过依赖父母,独立自主能力相当之差。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否具备独立面对社会、养活自己的能力呢?很难说。看看周围,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甚至是已经成年的“孩子”,竟然不能自食其力,赖在父母身边,不去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靠父母“救济”而生活。一位30岁的男士,每天闲在家里,不出去工作,生活完全依靠父母,还有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惯。他跟父母的关系也非常不好,而且,这位男士还振振有词,诉说着父母的种种不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记着呢!父母面对而立之年不去工作的儿子也很无奈,不管他吧,他是自己的儿子;管他吧,可不知道管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位男士,到了30岁,没病没残的,还靠父母生活,的确有点说不过去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现在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不能独立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父母的对孩子从小太过关照,什么都不让他去做,自己为他包办代替,结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依赖,而父母还浑然不觉。等到发现孩子已经独立不起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在未来没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不想让孩子以后还依赖我们生活,不想让自己的中年、老年再为儿女叹息、发愁,那就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具备独立、自立的能力。从小就依赖父母的孩子,如果自身不作出强大的改变,那他的一生就会是非常痛苦的,一生也难以获得幸福。因为他都不能养活自己,又何谈为家庭、社会作贡献?所以,我们要是真爱孩子,就别溺爱他,就要为孩子的未来作长远的打算,就要放开对他的保护,就要创造机会锻炼孩子,就要舍得让他去吃苦,就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就要让他自己去做事,就要让他直面人生中的困难与失败,就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孩子依赖父母的坏毛病,其实是在家庭中养成的。所谓“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解决孩子依赖父母的坏毛病,依然需要在家庭中完成,需要做父母的,尤其是妈妈积极行动起来,狠点心,别舍不得,这样孩子才可能立足家庭,走向社会,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美国商业领袖罗伯特·汤森曾说:“人最终要独立地走向社会,就必须拥有自主独立的能力。因此从小就要培养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认知和实践能力。自我发展本身也是个人对自身的一种反思。正是从这种反思中人才不断地找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孩子的未来,要靠他自己去打造,我们做父母的,不可能一辈子都给孩子铺路。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靠依赖我们而生存。那么,具体来说,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我们做妈妈的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到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根本原因,然后再针对这些原因施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策划创作了这本《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探究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根本原因,从父母不敢放手、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能力欠缺等4个方面,分析了孩子依赖父母的种种原因;下篇是应对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有效方法,从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教孩子学会独立自强、别替孩子包揽过失与责任、教孩子学会独立与人交往等5个方面,全面发掘让孩子不再依赖父母的好方法。这些原因是到位的,是根本的;这些方法是实用的、有效的。不可否认,依赖父母是当今太多孩子的通病,也是当今太多妈妈的心痛点。面对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大部分妈妈都是彷徨的,都是无奈的,都是希望能找到有效方法的,而本书,就恰恰就是这些妈妈要找的。最后,衷心希望本书能够给家有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的妈妈一些启示,并真正应用这些方法,从而培养有“资本”自立于社会的棒孩子。那样的话,孩子一生是幸福的,妈妈一生也会是真正不操心的。
看着孩子,我们会忍不住想,这么小的孩子,他自己能做什么?不管他他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们舍不得放手,不忍心放手,我们甚至提醒自己:不能放手。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亲手将孩子的双手双脚绑住了,他不依赖我们又能怎么办呢?1.从小就有人替我做事!——对孩子的事,妈妈不要包办代替孩子依赖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他什么都不会做,所有事都得我们来动手。而问及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做时,他多半都会非常理直气壮地回答:“从小就有人替我做事!我不用动手。”一位妈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我什么都替女儿做好了,就希望她能出人头地。女儿也争气,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一次中秋节前我收到了女儿寄回来的很大一包快递。我还满心欢喜,想着女儿长大了,知道心疼我们了,还给寄礼物回来。我开心地打开了包裹,结果却一下子傻了眼,原来包裹里是一堆脏衣服,随包裹还有一张纸条——妈妈,给我洗了。一个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竟然连衣服都不会洗,甚至打包邮寄回家让妈妈给洗。遇到这样的事情,相信我们也应该感到无奈了吧!看看现在的孩子,吃饭得要我们一口一口地喂,绝对不肯自己吃;睡觉也要有人陪,否则就闹脾气不肯上床;早上起床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得帮忙洗碗,就连书包文具也必须我们帮他收拾好,他自己绝对不会动一根手指头……我们希望孩子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吗?未来孩子终归是要走出家门的,他得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现在帮他穿个衣服、喂个饭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也是举手之劳。可未来他要工作了,要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了,我们能帮得了吗?我们能代替得了吗?我们都知道这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现在不替孩子的未来多多考虑,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未来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因果循环,我们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让孩子也自作自受。所以,少一些包办代替吧!放开我们的手,也放开对孩子手脚的束缚,让他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做事,学会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不会被禁锢啊!?引导孩子从依赖向主动做事过渡我们首先应该正确来理解孩子的依赖。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依恋期,如果此时我们反而和孩子过分疏远,甚至“逼”着他要他自己独立的话,这会让他感觉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在最开始时对我们适度依赖。不过,我们要有一个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比如,孩子小时候会拿着饼干盒希望我们帮他打开,前几次我们要教给他看怎么打开,过后就要鼓励他自己去动手。我们要注意话语的引导,我们可以温和地说:“你不想自己试试吗?自己打开了你就可以自己拿饼干吃了。”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别生硬地说:“真笨,连个盒子都打不开!”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很笨,而更加不愿意自己动手。我们应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产生一种想要自己动手的欲望,逐渐地让他从对我们的依赖变成有意识地去主动做事。?把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虽然孩子有了主动做事的意识,可我们如果不放手,他还是学不会自己主动做事。所以,我们要能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当孩子产生想要动手做什么的欲望时,我们先要看看那件事是不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他完全可以做到,我们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如果这件事并非他能力所及,比如修理家具等等,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我们做,或者建议他去做别的事情,但不要粗暴地拒绝他。不过,我们要注意到孩子的成长,要随着他年龄的增加逐渐让他做更多的事。?提高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做事,我们可以先从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入手。从最简单的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洗脸刷牙,再到稍微复杂的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起床后整理床铺,然后再到清扫房间卫生、整理杂乱的各种物品,等等。我们最开始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不要对他要求太高,只要他能有始有终地将事情做完就好。当看到孩子做得不太好时,我们也别急着上去帮忙,可以提个醒,让他自己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当孩子逐渐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他就有“资本”再去发展其他的能力了。2.反正你们会保护我!——教孩子自我保护,而不是过度保护他我们总觉得孩子很容易就会受到伤害,比如他会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会不小心走路跌伤,会受到坏人的欺骗,会被不良事物引诱……如果没有我们保护着,他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于是,我们“不得不”去做孩子的盾牌,帮他挡下各种各样的伤害,让他能在“纯净”的空间中向“正确”的方向成长。可我们的保护能持续多久呢?当孩子最终不得不从我们的保护圈中走出来时,他岂不是还要面对重重困难?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不被妖怪抓去,就在地上画了个圈,让唐僧不要走出圈子,否则性命不保。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就像那个圈子,但很显然,我们不是孙悟空,我们没有那么神通广大的本事,所以保不了孩子一辈子。既然这样,与其让孩子总躲在圈子里受保护,倒不如教他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孩子对自己的保护才是他的“贴身防护服”,要远好过我们这种隔空设下的安全网。有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春游,中午吃饭时我看见班上的小威对着鸡蛋发愣。我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他皱着眉头为难地说:“老师,在家吃鸡蛋都是妈妈给我剥好皮的,她不让我自己剥皮,说是怕扎了我的手。现在妈妈不在,我不敢自己剥呀!”我不禁觉得惊讶,小威已经是4年级的小学生了,剥鸡蛋皮还能扎着手吗?妈妈的保护有些太过了吧!也许我们之前看见孩子有一次剥鸡蛋皮不小心扎到了手,于是我们就此推断孩子以后剥鸡蛋皮就肯定会扎手。我们所谓的“保护”,却让孩子形成了不正常的依赖。而且,依赖之下,有的孩子还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迎难直上”。因为在他心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反正你们会保护我”,他可能就会鲁莽地去冒险。所以,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为了让孩子不再依赖我们,还是教他学会自我保护吧。?别用打骂来“保护”孩子曾经有位妈妈向心理专家咨询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还是能放开手让女儿自己玩的,只是一看见她有危险动作,我就直接说她。如果下次再犯,我就打她手心来惩罚她,直到她不敢再犯为止。我想知道我这样做对吗?我们也来想想这个问题吧,我们之所以会去打骂孩子,就是因为他做了让自己陷入危险的事情。我们将自己的心情归结为担心,便忍不住训斥他,希望他能记住。可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我们的恐吓却会伤害他的欲望,反而让他的胆子变小了。我们想保护他,但最后实际却伤害了他。显然,这位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要保护孩子,就要丢掉这种以担心为借口的“打骂”,少说类似于“让你别做,你非去做,活该”这样的话,多提高孩子的危险意识,让他自己主动不去做危险的事情。?适当地允许孩子冒点“小险”我们不希望孩子遭遇危险,可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躲开危险呢?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我们告诉孩子开水杯很烫,可还是有很多孩子被开水烫着。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明白“烫”是什么意思。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让他轻轻地碰一碰装了开水的杯子,让他体会到被烫的感觉,这样下次他再看见开水时,自己就会躲开。同样的,我们要适当地允许孩子冒一些“小险”,故意在家里乱堆东西,教他如何绕开或跨过行走;走路时故意挤一挤他,让他知道如果遇到过道狭窄时他该怎么走;等等。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陪在他的左右,虽然我们不能过度保护,但最基本的保护还是要有的。而且,当孩子犯了错时,我们别去训斥他,而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让要他体会正确的做法。?教孩子逐渐熟练掌握应对危险的能力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碰菜刀,因为怕他拿不稳而切到手,但为什么我们切不到自己的手呢?因为我们熟练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能熟练处理各种危险,让他也能积累一些处理危险的经验。我们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孩子接触更多类似于做饭这样的事情,让他多动动手,在做之前我们要将工作的要领完整地教给他,最好还要示范给他看,然后就要放手让他去做。当孩子从不会到学会,再到熟练之后,我们还用担心他遭遇危险吗?3.你们不信我能做“财政大臣”——放手,让孩子试着持一次家一说到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财政大事”,很多妈妈都会使劲摇头。有的妈妈说:“孩子懂什么?让他参与进来,还不全顺着他的意思来?那钱还不乱花?”有的妈妈又说:“可不能让孩子管钱,丢了怎么办?”更有的妈妈说:“平时说他他还不听话呢,这要是让他管了钱,他还不把所有事都办糟糕了?”我们想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孩子连试都没试过,我们从来都没信任过他,又怎么知道他做不了这个“财政大臣”呢?一位妈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让儿子管一天钱是我临时决定的,我想让他体会一下管理家庭财政的感觉。星期天早上,我给了儿子150元钱,告诉他这是一天全家人的伙食费和其他方面的小额消费,然后我便撒手不管了。让我很意外的是,儿子居然将这些钱分配得很好,一部分用来买三餐的食材,一部分用来去超市买家庭生活用品。我以为儿子没注意到家里已经没有卫生纸了,原来他早记在心里了。一天下来,儿子不但没将所有钱都花光,还给我剩回来35元。晚上全家开总结会时,儿子说:“妈妈,看来这家还是不好当。之前您没让我管过家,所以我不觉得花钱有什么。可真让我管钱的时候,我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挺紧张,管钱还真是大学问啊!”让孩子管一次家,就是要让他有一次亲身实践。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和这位妈妈一样,感觉孩子对钱没什么概念呢?可实际上,这位妈妈却在儿子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的孩子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要放一次手,我们就能发现孩子正在慢慢长大。即便孩子真的不会花钱,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也会让他清楚家庭一天的正常开销都是什么,同时也让他明白怎样使用钱财才是最佳消费模式。孩子就会学会换位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也许就不会再盲目地提出不合理的消费需求,也许他还能学会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放手,让孩子持一次家吧!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将家中的财政状况告诉给孩子知晓家中财政状况是持家的前提,我们要适当地将“家底”告诉给孩子,让他了解我们每月大概挣多少钱,有多少会被用于日常开支,又有多少用于临时事务,还要留下多少以备不时之需,等等。当孩子知道我们家中的基本财政状况后,再让他持家时,他就能按照家中的基本经济状况去做,也许他也会自动克制自己高消费的欲望,并自觉地为家庭理财出谋划策。?允许孩子参与家中的理财大事的讨论从跃超上小学开始,妈妈就有意识地让他参加家庭中的重要财务决策,一家三口每人都有一票表决权。每当家中需要购置大宗的电器、家具时,或者买汽车、搬家时,又或者是爸爸妈妈要变动工作时,全家都会坐在一起商讨。妈妈对于跃超的意见很尊重,有一次家里换电脑,还是参考了熟悉电脑的跃超的意见,才买到了既称心又不贵的好电脑。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讨论,也是对他的一种训练,我们要允许他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他的观点和意见。也许他也能像故事中的跃超那样,给我们提出正确的理财观点。当然,有时候孩子说出来的想法也许很幼稚,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他的想法为什么不可行,要让他通过家庭理财讨论获得学习。?找个机会让孩子做家庭的“财政大臣”了解了“家底”,对家中理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就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孩子做一次家庭财政大臣了。我们可以选择假期或休息日,让孩子能安心去“持家”,我们也能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既然已经决定让孩子持家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就不要总在一旁指手画脚了,要“听从”孩子的安排,可以给予建议,但不要强硬地让孩子做这做那,要能真正放开手。当孩子得到体验之后,我们也要像开头故事中的家庭一样,及时进行总结会,让孩子说说他的感受,我们要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同时帮他分析哪里做得不算好,使他明白持家不易、挣钱不易,从而力行消费,早日学会理财。4.我的人生,你们给规划了!——放手,鼓励孩子规划自己的未来曾经有记者通过电话调查过一些孩子的父母,了解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设计”。“我希望他长大能出国读博士,这个目标不高,不过现在就要准备。所以我要求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必须要再学习两三个小时。”“我想让孩子将来找一个稳定的、‘坐科室’的工作,最好是公务员。要达到这个目标,他就得上好的大学。”“我希望她将来能挣大钱,最好自己开大公司,或者找一个收入高的职业。不能像我这样,没知识下岗。要实现这个梦想,现在他就得好好学习。我要求他特严,因为他不好好学习,我没少打他。”“我要让孩子上个好大学,除了让她学习知识,还要让她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她学习各种技能。她现在首先就得把学习搞好,为了学习,我给她花多少钱都愿意。”“我孩子手巧,我觉得让他将来当一个高级技工也不错,没准儿比那些大学生赚得还多呢!”……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而且仔细看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很多父母给孩子的“规划”,大多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无论是读博士还是当技工,这些全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孩子怎么想的?孩子有怎样的梦想我们知道吗?更何况,看看这些父母们的设计,无一例外地是要让孩子在未来能挣大钱,或者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孩子的未来被限制住了,他的实际能力与个人兴趣也被我们抛到了一边,他未来的路能顺利走好吗?我们也该听听孩子的心声了,有多少孩子在喊着:“我的人生,被你们规划完了!为什么不让我自己规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梦想,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权利替孩子决定,更没有权利帮他划好未来的道路。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具有自主意识,我们也该是时候放手了,将孩子的未来交给他自己,让他能顺着自己的意愿与梦想去设计规划,让他也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来。?别将我们的梦强加给孩子很多时候我们说是在给孩子设计未来,其实不过是想实现我们当初未竟的梦想罢了。孩子是独立的,他也有他自己的梦想,所以不要让孩子背负着两个梦想,我们的梦想既然当初未实现,那就让它成为我们自己美好的回忆吧,我们要将孩子的未来留给他自己的梦想,让他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当然,有的妈妈可能会说:“孩子懂什么?让他自己规划还不乱了套?”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帮孩子确认梦想,并帮他巩固梦想。可以给他提建议,可以帮他分析梦想的可行程度。这样,孩子不就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了吗??不要盲目跟风,别让孩子的未来千篇一律小枫的妈妈得知小亚的妈妈准备将小亚送往国外读书,她也觉得让孩子出国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将来也算是“海归”,各方面待遇也不错。最终,小枫的妈妈便也给小枫设立了这样一条未来道路,让他也一定要出国。很多妈妈只看到别人有了美好的梦想,或者看到别人有了远大的前途设计,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与之等同,于是她便会像小枫的妈妈这样,去盲目地跟风。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的未来都千篇一律呢?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个性,适合某个人的梦想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要适当了解别的孩子的梦想,然后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考虑一下,就算那梦想合适我们的孩子,也要和他商量商量,不要强硬地让他也必须走那条路。如果那样的梦想并不适合孩子,我们完全可以将规划未来的指挥棒交还给孩子。?和孩子多聊聊,了解他的想法关于孩子的未来,孩子自己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我们一定得和他就未来多聊一聊,听听他有怎样的想法,看看他会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我们可以帮他分析一下他的想法,帮他将梦想与实际相联系,使他能丢掉不切实际的梦想,让他一切从现实出发。交流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听孩子说,不要加入太多我们自己的感情色彩,别说类似于“我不喜欢”、“我想让你”这样的话。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就直接判断孩子的梦想是不好的。?鼓励孩子做自己未来的主人也许之前我们总是替孩子做事,使他依赖心理过强。但面对孩子未来这样的事情,我们最好鼓励他自己替自己做主。也许孩子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可以引导他先从自己的喜好开始说起,让他逐渐联想。不过,我们虽然鼓励孩子做自己未来的主人,但却并不是对他甩手不管。我们可以给他些好的意见,或者针对他的梦想给他找一些相关的材料与信息,让他了解一下与自己梦想有关的各种内容,帮他更好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5.求求你们,别管我交朋友了!——不干涉孩子的交友问题一位小学女生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从我刚上小学时起,妈妈就对我交友这方面控制得非常严格。记得刚入学时,我很幸运地交到了几个朋友,自己一开始还觉得很骄傲。放学回家后,我就去跟妈妈炫耀,哪知道妈妈却开始追问起来,问我的朋友叫什么名字、性别、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父母职业等等。我哪里知道那么多?可妈妈不依不饶,她还教育了我一通:“你必须问清楚这些情况,你只有跟家教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我们才放心。”后来我交的朋友越来越多,可妈妈每次都要询问。我也觉得问人家那么多家庭问题挺不好的,妈妈却说为了我的安全着想,为了让我不学坏。我们能体会这位妈妈的心情,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对他的安全、是不是会学坏等问题都会格外关心。而孩子要交朋友,毕竟也算是去与陌生人交往,所以我们的神经就会紧绷起来,生怕孩子交了“损友”。但我们这样的干涉孩子会开心吗?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爸妈总让我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可他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而且给我的感觉太高傲了,我和他们又玩不到一起去。我喜欢和性格开朗活泼的同学交朋友。”“我妈管我可严了,每天我都得跟她汇报和谁一起玩了。如果给她知道我和成绩不好的同学在一起,她还会骂我。而且,她还当着我的面拒绝成绩不好的同学进我家,当时我就觉得特尴尬。”“我妈只允许我和她给我选的朋友一起玩,她说他们家境好、知道得多,可我不喜欢他们。和他们一起我总觉得有些自卑。”……我们都知道,朋友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孩子也需要积累这样的财富。我们还是将交友的权利还给孩子吧,让他去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而又能共同进步的朋友。?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孩子的朋友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朋友的,于是我们发现孩子的朋友有很多“问题”,有很多我们看着“不顺眼”的地方。接着,我们可能就会因此去埋怨孩子,说他怎么能和这样的孩子做朋友。孩子交朋友的目的很单纯,他能和谁玩到一起去,他就觉得那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我们得“蹲下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思维去想象这个朋友。适当时候,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他的朋友,也许我们也就能发现这个朋友的可爱之处。?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朋友的不好我们总能发现孩子朋友身上的缺点,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是像这位妈妈一样吗?小嫣的妈妈不喜欢小嫣的朋友月儿,原因就是月儿学习成绩不太好。妈妈经常劝小嫣:“别跟月儿玩了,你看她考试考那点儿分。时间长了,你不怕你也被她‘传染得’变笨了啊!”小嫣很反感妈妈的这种说法,便也经常和妈妈发生争吵。孩子对朋友都是维护的,小嫣的妈妈这种做法,无疑是干涉了小嫣的交友自由。如果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与别人交往这件事,并表示出支持的态度来。我们可以将他的朋友表现得不太好的地方用委婉的话语讲出来,或者和他稍微进行一下讨论,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担心,同时我们也能由此明白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让他自己去决定该怎么做。当然,我们也要在适当时候给予他帮助,如果他依然存在偏见,我们可以尝试予以纠正。?提高孩子的识人能力前面小嫣的故事中,妈妈的做法的确欠妥,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位妈妈的担心。我们生怕孩子真的结交了坏朋友,从而影响他自己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识人能力。我们首先就要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素养,平时多给他准备一些讲述传统道德的书籍,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当他自身具备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后,他再选择朋友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孩子有积极健康的兴趣,很多人都是在兴趣的引领下结交到朋友的,所以孩子如果拥有众多健康的兴趣,那么他的朋友一定也不会太差。?允许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这样他的交往能力就能得到锻炼。有的妈妈害怕孩子交朋友太多,朋友的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孩子,其实我们没必要担心。随着孩子识人能力的增加,以及他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变长,他自己就会发现某些人是不适合做朋友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这种能力。不过,我们不要盲目地给孩子介绍朋友,更不要强硬地让他非得和谁成为朋友,我们可以为他引见,可以向他介绍,但还是要将决定权留给孩子自己。6.我真的很想给你们做饭呀!——放手,让孩子偶尔也做做饭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家庭会允许孩子参与家事,会同意让孩子给我们帮忙。因为,在很多妈妈看来,连让孩子动手做自己的事情我们都“不大情愿”,更何况是让孩子帮我们做事?可孩子却并不这么想,很多孩子还是非常想帮我们做些事的。三八妇女节时,田蒙想要给妈妈一个惊喜,于是他趁着放学回家早,自己买了些菜,做了一顿晚饭。等到妈妈下班回到家,饭菜早已经都做好了。田蒙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可妈妈一下子皱起了眉头,跑过来好好检查了一下田蒙的手。确认田蒙没有受伤之后妈妈才说:“我可不用你给做饭!这要是切着了手可怎么办?而且你看看厨房里,弄得一团乱,一会儿我还得收拾。有那时间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别再做什么饭了。”田蒙听着妈妈的话,兴奋的表情一下就消失了,最终他垂头丧气地走回了屋子……其实,田蒙的妈妈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她是怕田蒙做饭不得要领而使自己受伤,但她表达关心的方式却错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有想要帮我们做些事情的欲望,而且有时候他通过在一旁观看,或者跟着电视网络上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做家事的“皮毛”。此时,他就会更加想要在我们面前“露一手”。我们该给他这个机会,放手让他偶尔也做做饭,让他偶尔也帮我们洗洗衣服,让他偶尔也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将能使孩子的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是在帮他积累生活经验。会做家事、可以自己处理一些事情的孩子,对我们的依赖之心自然就会减少。?理智看待“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有位妈妈曾经针对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有过这样的一种理解:孩子能照顾自己就行了,哪里还用得着他做家务?不然要我们父母干什么?再说,孩子的使命就是学习,将来才能有大出息,才能出人头地。总是在家里做这做那,这也太没有追求了。至于说帮我们做什么,哎呀!我哪里用得着他?他还不够添乱的呢!再说伤着怎么办?也许很多妈妈都同意这位妈妈的观点,我们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总是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可我们唯一忽略的就是孩子想要长大、想要提高能力的愿望。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别将做家务当成是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当成培养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训练步骤。当孩子学习休息的间隙,我们完全可以允许他参与到家事中来。?将做家事的要领教给孩子我们之所以担心孩子会受伤,担心他做不好,就是因为孩子并不懂得怎么做家事。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简单啊!我们直接将做家事的要领教给孩子就可以了。当我们做家务时,我们不妨让孩子站在一旁观看,我们可以一边动手一边给孩子讲解,某些时候也可以将手中的工具交给孩子,让他尝试几下,这将勾起孩子做家事的兴趣。同时,孩子有时会好奇我们在家中做的某些事,当他来询问时,我们要耐心讲给他听,别直接就吼他让他去看书。而且,当孩子学习学累的时候,除了运动、娱乐,做做家务事也能成为一种帮他“换换脑子”的休息方式。?坦然接受孩子想要给予我们的帮助有很多孩子会有前面故事中田蒙那样的想法,要么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要么帮爸爸妈妈做些事。我们该坦然接受孩子的这种帮助,比如我们可以说“那太好了,我刚好缺个帮手”,就算我们真的不需要孩子的帮忙,我们也要委婉一些说:“谢谢你啊!不过妈妈自己能应付得了。”我们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我们需要的,而且我们接受了他的帮助,在他看来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他就会尽力将事情做好。而当我们接受了帮助之后,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务,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做事间隙聊聊天,增进亲子感情,另一方面我们还能边和孩子一起劳动,边指导他技巧。这样我们获得了帮助,干起活来更加轻松,而孩子也能从中受益。?帮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与做家事的时间有的孩子将做家事当成是逃避学习的借口,所以我们需要区分孩子是真的想要给予我们帮助,还是借此不去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帮孩子合理安排一下学习与做家事的时间,比如帮他列一个时间表,让他尽量做到两不误。7.你们从来不敢“放养”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所谓“放养”,其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来饲养动物。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鸡,很多都是被圈起来养在笼子里的,可是这样养出来的鸡没有活力,每天吃的都是我们给它们准备好的饲料,下出来的蛋也很不好吃。但当我们将这些鸡放出笼子,把它们散养在有保护措施的草原或山林时,鸡的活动空间就变大了,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它可以奔跑,可以上树。而且,它吃的也都是山林草原上的自然食物,它的身体也会更加健康。其实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放养”,只不过这个“放养”并不是像放养家禽那样,随便把他丢出家门。我们所说的“放养教育”,就是要给予孩子更加广泛的自由,让他在更大的环境之中发展,让他能自己去成长。也许有的妈妈觉得,如果对孩子“放养”,那他可能就变“野”了,就会变得不好管教。真的是这样吗?暑假之前,曾经有记者到一所小学去进行调查,看看孩子们暑期都有哪些愿望。有的孩子说:“我希望我的暑假能劳逸结合,希望妈妈别给我报那么多学习班,但我也同样不想一味地玩。而且,暑假里我想多运动运动,我希望能放松放松。”有的孩子说:“我想过一个自主的暑假,之前都是妈妈帮我安排,我觉得我现在长大了,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假期了。”还有的孩子说:“我不想上补习班,我想在暑假里学习做点家政,好好锻炼一下自己。”……孩子们的暑期愿望都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想要能自由一些。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愿望,也许很多孩子都实现不了。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这样建议父母:“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他所说的这番话。想想我们平时的做法,我们总是不愿意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总是禁止他与太多的人相互接触;总是让孩子在家庭这个小小空间内去做一切活动……我们给孩子搭建了温室,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使他变得“营养不良”。孩子要成长,我们用所谓的“爱”与“保护”做成的安全网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禁锢。是时候打开那张网了,让他尽情呼吸外面世界的自由的空气吧!我们要让孩子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可以多给他准备各方各面的书籍,可以带他走进大自然,可以带他看看其他的城市,带他去了解他想了解的知识,让他去亲眼看看、亲耳听听这个世界。我们要让孩子多做些事情,不只是让他埋头学习,也不只是让他学各种各样的书本知识。除了学习,孩子还要有玩耍的本领,还要有劳动的本领,他要会锻炼,要有好身体……别总用爱为名义禁止孩子动手,如果他没有经历过,他永远都好奇,也永远都胆小。我们还要让孩子多接触人,除了亲人,他还要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还要能与人正常交谈,更要能和人合作共事。我们要多为他创造些机会,在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过,是不是我们只要对孩子“放养”,他就一定能好好成长了呢?凡事无绝对。所以,放养也不是绝对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放养”与“圈养”相结合。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棵小树苗,不去管它的话,它的确在哪里都能扎根,可它的成长却是随意的,繁乱的枝杈长得到处都是,很不美观;但如果我们将它严严实实地包起来的话,它的生长被压制住了,它要么是挣脱禁锢盲目疯长,要么是因为得不到更好的成长空间而遗憾死去。孩子就是那棵小树苗,这样的两种结局显然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立一些规矩,让他沿着正确的轨道生长,让他在正确的道德行为约束下去成长,这样他才有可能成长为有用之才。“放养”是一个让孩子不过分依赖我们的好方法,有很多书上也介绍过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实行这样的教育,千万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而且,我们也要明白,放养是我们自愿的行为,所以也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一旦获得自由,一定可以成长得更好。
很多妈妈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行了,生活上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好像对于孩子而言,除了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都不重要。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在生活上过分依赖我们,甚至会让他变成一个“生活低能儿”。8.我的要求你们一概满足!——盲目满足他,孩子不依赖都难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妈妈像众星捧月般疼爱着他。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只要我们能办得到,都乐于去满足他,我们只希望他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孩子真的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吗?晓月从小到大,妈妈都对她百般呵护。对于晓月的生活起居,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把晓月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早晨起来后,妈妈会哄晓月起床,然后给她穿衣服,带她洗漱。当晓月上了小学之后,妈妈决定让她照料自己的生活。不过,每当晓月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她还是会要求妈妈来帮助。如果妈妈不及时提供“帮助”,晓月就很不高兴。而妈妈也觉得应该慢慢放手,所以还总是满足晓月的要求,继续照顾着她的生活。直到有一次,妈妈有事要出差几天,晓月的生活由爸爸来照顾。爸爸这才发现,在生活上,晓月都要等着大人帮助去做,她不知道怎么倒水,不知道第二天应该穿什么衣服,不知道怎么系鞋带……晓月之所以变得这样,她的依赖性之所以越来越强,是因为妈妈总是盲目满足她的要求,没有真正放手让她去照料自己的生活。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帮我们把生活上的事情都做好了,我们还愿意动手去做吗?恐怕不愿意。同样,当我们事事都帮孩子做好了,凡事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事事依赖我们,而自己懒得去做。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主因是我们太过于溺爱他,总是盲目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因此,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不要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而是要把握好“度”,凡是不利于孩子独立成长的要求,我们都不要给予满足,要帮助他摆脱生活上的依赖。?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雅雅刚上1年级,一天,妈妈把她从学校接回家,一进门,她就缠着妈妈不放,央求道:“妈妈,您给我讲个故事,好吗?”妈妈说:“你都是小学生了,不能这么依赖我了,自己去看故事书。”雅雅委屈地说:“我就是想听您给我讲故事。”“说了怎么不听话呢!”说完,妈妈就走进厨房做饭去了。其实,雅雅一天没见到妈妈,她希望妈妈可以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这是一种依恋妈妈的表现,绝非只是依赖。这属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妈妈应该满足雅雅才对。因为这样一来,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在心理上有安全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等具体因素,来决定满足孩子要求的“度”。凡是合理的要求,我们都要尽量给予满足。?不要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们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断地迁就他,就会助长他的依赖性。而且,孩子认为我们会满足他的所有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完全不懂得感恩我们对他的付出。因此,我们要理智面对孩子的要求,要读懂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先要思考一下,这个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利于他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否利于他健康成长,等等。凡是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尽量满足孩子;凡是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拒绝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判断哪些事情是应该自己去做的,是不应该依赖妈妈的,他才能在生活中慢慢独立起来。?告诉孩子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时,我们要把原因跟他讲清楚。比如,我们因为工作而无法满足孩子去公园玩的要求,我们就可以这样说:“妈妈工作太忙,这次就不能陪你去公园玩了,等下周,妈妈一定抽时间陪你去。”顺便提醒一下,既然已经再次答应,就要尽全力去兑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而不是让孩子感觉我们是在骗他,是在找借口。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我们要让他明白,我们之所以会拒绝他的要求,是为了让他摆脱依赖,学会独立。比如,孩子希望我们帮助他做一件他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你已经长大了,这些事情应该由你自己去做。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好。”?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我们就马上让他“心想事成”,会令他习惯性依赖我们的帮助,这将会导致他每次都要通过立即满足来达到目的,不能独立做事,更不会挑战遇到的困难。因此,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先不要立即满足他,而是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让他学会等待,让他学会先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对。比如,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而寻求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不要立即答应帮助他,而是要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必要的时候,我们给予适当的指导。9.家务活?我现在不想干了!——孩子不动手做家事,肯定要依赖父母如今,很多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替他代劳,有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倒水都由妈妈代劳,更别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我们这样做,真的利于孩子的成长吗?当孩子没有劳动意识,不动手做家务,肯定就会依赖父母,就更不会做家务,结果就会形成一个“不做家务—依赖父母—不做家务”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也许,我们还记得那个被誉为“东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吧!魏永康4岁时,就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时,他进入了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他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他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但是,遗憾的是,当魏永康20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以及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学。而一直以来,魏永康的妈妈都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于是,从魏永康小时候开始,妈妈就把家务活都包下来了。自从魏永康退学之后,他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着手教他照顾自己的生活,教他学习做家务。目前,魏永康已经参加工作,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今,在我们身边,像魏永康这种“高分低能”的孩子越来越多。事实上,造成孩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依赖性强、太懒惰、动手能力差,而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偏颇。就拿魏永康的例子来说吧,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是因为他的妈妈从小没有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他不知道怎样照顾自己的生活。不过,他的妈妈后来还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点一点教他动手做家事。可以说,不是孩子生下来就不愿意做家务,而是我们剥夺了他做家务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锻炼他的独立性,使他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每个人的义务有时候,有些妈妈总会这样鼓励孩子做家务活:“来,帮妈妈……”结果,孩子就会认为,家务活是妈妈的事,我是在帮妈妈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家庭责任感,可能会因为自己累、有作业或其他原因,而不愿意做家务。另外,有的妈妈会用金钱去“激励”孩子做家务。这样方式可能会在短期内刺激孩子去做家务,却不能让他养成自愿做家务的习惯。因为,孩子做家务的动力是“钱”,当他不想挣钱了,他就不愿意做家务了。对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家庭是讲爱和付出的地方,而不是讲“用金钱回报”的地方。这样一来,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做家务,从而促使他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为孩子开辟一块“责任田”一天,妈妈把8岁的小泽带到餐厅,对他说:“儿子,你已经长大了,妈妈决定分给你这块‘责任田’。”“责任田?”小泽惊奇地说道。妈妈笑着说:“从今儿起,餐厅就是你的‘责任田’了,你要对他负责,每天打扫,保持整洁,明白吗?”听到妈妈这样说,小泽可高兴了,便答道:“明白了,您放心,我会做好的。”接着,妈妈就开始教小泽如何打扫餐厅。从此之后,每天吃过饭,小泽都会打扫这块“责任田”。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有意识地为孩子开辟一块“责任田”,让他分担一定的家务活。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做家务的情况,而家务的内容应该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过渡。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倒垃圾、擦桌子、扫地、洗洗小件衣物等等;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励他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餐桌、洗碗等等。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才能从中体现出来,他才会从家务劳动中获得乐趣。?手把手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有时候,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可能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的时候,不但没把碗洗干净,反而把水溅得到处都是。这时候,我们要容忍这种混乱的场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手把手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一开始,我们要带着孩子一起做,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最好把每一件家务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教他。比如,我们教孩子洗碗,可以分成四步,第一步:把洗涤灵放入清水中,使之溶解;第二步:一一清洗碗筷,把洗好的碗筷放在另一边;第三步:再用清水洗一遍碗筷;第四步,把碗筷放在橱柜里,桌面擦干净,地面拖干净。当我们如此细致地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时,他才能学会做家务的正确步骤和技巧,才会更愿意去做。一旦孩子掌握了做家务的方法,我们要放手,让他独立去做,从而让他不再依赖我们。10.我犯了错,有你们兜着呢!——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孩子做了错事,很多妈妈或是出于“疼爱”孩子,或是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去承担后果,而为他的过失负责。这样做就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才不怕犯错误呢,因为有你们兜着呢!而且,孩子会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他就会依赖我们去承担后果。一天,7岁的雯雯把玻璃杯摔碎了,妈妈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对她说:“快走开,不要被玻璃割伤了。”说完,妈妈开始为雯雯收拾残局,把碎片扫干净,把地面拖干净。而雯雯呢?她坐在沙发上,看着妈妈做的这一切。当妈妈做完后,对雯雯说:“玻璃杯容易摔碎,以后一定要小心点。”雯雯点了点头,说:“知道了。”过了几天,妈妈出去买菜了,雯雯自己在家,她又不小心把玻璃杯摔碎了,于是就把乱摊子摆在那里,等待妈妈来收拾。当我们总是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时,孩子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就不会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他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就像雯雯一样。可见,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反而阻碍了他的成长。因此,对于孩子自己犯下的过失,我们不要替他承担后果,而是应该让他自己来承担,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为孩子遮风挡雨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让他改正过失,吸取教训,得到成长,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当孩子犯了过错时,我们不要急于帮助他解决,也不要急于惩罚他,而是要告诉他:“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你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他就不会再依赖于我们,而是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一种教育方法——自然惩罚法则。当孩子犯了过失时,我们要让他自己承担过失所直接造成的后果。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体验,通过这种深刻的心理体验,他就会自觉地想办法弥补过失。萧斌上4年级,星期五下午放学时,老师提醒同学们:星期一学校要举行活动,一定要穿校服。结果,经过两天的休息,萧斌把老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星期一,萧斌像往常一样,穿着普通衣服就去上学了。当他刚走到学校附近的路口,就发现所有同学都穿着校服,他这才想起老师的话。于是,他急忙跑到一个公共电话亭,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把校服送过来,可妈妈并没有答应他。萧斌央求道:“妈妈,求求你了,如果我回家拿肯定会迟到的。”妈妈坚定地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负责。”萧斌只好自己跑回家拿校服,然后又跑回学校。结果,他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放学回家后,萧斌埋怨妈妈不给自己送校服,妈妈平和地说:“如果我这次给你送去了,也许下次你还会忘记。”萧斌想想很有道理,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下次一定不会忘记了。我要把重要的事情记在一个本子上。”妈妈笑着说:“你这种方法很好,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相信这件事情会给萧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时刻提醒他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很多时候,可能我们提醒、斥责都无法让孩子记住的事情,只要他亲身体验一次,他自己去承担一次责任,就会记忆犹新。这样教育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依赖和逃避责任。因此,当孩子犯下过失之后,我们不要用言语去惩罚他,更不要使用暴力,而是要自然而然地让他接受过失的后果。?我们不要“一时心软”当孩子在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时,有的妈妈认为让一个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去承担后果有些“残忍”,于是就会“一时心软”,就会在中途替他承担责任。我们这样做,真的是半途而废,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我们既然选择了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过失的责任,就要坚持到底,让他去承担整个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让他得到成长和历练。?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我们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给予他指导和帮助,毕竟孩子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我们要让他知道应该怎么做,让他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样一来,孩子才知道应该从哪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过失。11.反正我想花钱,你们就给!——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艰辛如今,很多妈妈秉承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观念,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孩子需要什么,都会尽量满足他。由于我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很多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认为自己需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根本不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甚至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对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钱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另外,我们还应该为孩子创造“工作”的机会,让他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让他亲身体验挣钱的辛苦和不容易。2009年暑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精心组织了一个夏令营活动——“卖报小行家”。这次夏令营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卖报的酸甜苦辣,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中小学生顶着烈日在街头卖报。“买报纸吗?1份1元……”这样的卖报声传遍了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他们也会遇到被行人拒绝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说:“虽然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父母赚钱的辛苦。”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为,我们给孩子讲无数次“挣钱不容易”,都不如让他亲身体验一次。一旦孩子体验到了钱财来之不易,体验到了挣钱的不易和辛苦,花钱就会有所顾虑,就会慢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让孩子了解钱是从哪里来的一天,妈妈问7岁的晓云:“你身上的这些零花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啊?”晓云答道:“这是您前天给我的啊,难道您忘了吗?”“那妈妈的钱是怎么来的呢?”晓云想了想,说:“不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吗?上次您带我去银行,我亲眼看到的啊!”很多孩子像晓云一样,认为父母的钱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我们也许会觉得孩子很天真,很好笑,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如果孩子觉得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钱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给的每一分钱,他就会觉得无所谓,只要想花钱,就会问我们要,有时候还会埋怨我们给的钱太少。而且,孩子花钱就会很随便,就会很容易养成挥霍浪费的坏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尽早让孩子知道:金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是付出劳动后的报酬。当我们与孩子一起买东西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这些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劳动才会获得。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知道,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得到金钱,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金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金钱来之不易”,孩子的印象不会太深刻。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一下,让他了解一下我们工作的环境,看一看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或者是参与我们艰苦劳作的过程。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够让孩子明白“工作”的真正含义,理解父母劳动的价值,亲身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才能明白挣钱的不容易。而且,孩子看到父母的工作是如此辛苦,他会更加尊重、敬爱父母。?给孩子创造打工挣钱的机会有这样一个真实而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个女孩刚上小学,有一次,父母带着她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他们看到一位老爷爷在卖报纸。于是,爸爸拿出5块钱,让女儿买了10份报纸。当女儿买回来后,父母与她商量:按原价把报纸卖出去,看看需要花多长时间。在父母的帮助下,女孩用了挺长时间,费了很大劲儿,才把10份报纸卖出去。随后,父母又让女儿去询问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挣多少钱”。女孩从老爷爷那里得知,一份报纸只能挣几分钱。女孩一算账,才知道,自己花了这么长时间、费了这么多口舌,才挣了几毛钱。想到这里,女孩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挣钱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以后再也不乱花钱了。”其实,我们也应该借鉴这对父母的方法,有意识地在节假日给孩子创造打工挣钱的机会。当孩子通过一次次“打工挣钱”的亲身体验,才会深切地明白挣钱的艰辛。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快餐店打工,发宣传单,推销一些小物品,送报纸,送牛奶,等等。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需要陪在他的身边,一来可以保证他的安全,二来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我们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找打工的机会。12.你们都舍不得让我吃苦!——务必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说到“吃苦”,可能很多孩子都比较害怕。孩子之所以害怕吃苦,是因为他从来就没吃过苦,因为我们都舍不得让他吃苦。从我们的立场来讲,我们从小吃过苦、受过罪,就不愿意再让孩子吃苦、受罪。如今的孩子,书包有人背,出门有车坐,回家有饭吃,衣服有人洗……结果,很多孩子都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事事依赖我们去做。其实,有时候,孩子根本不觉得自己正生活在“苦海”之中。涵涵从小就有舞蹈天赋,只要音乐响起,她就会摆动自己的身体。于是,当涵涵上了小学之后,妈妈就为她报了一个舞蹈班。第一节课,舞蹈老师让涵涵压腿,一压就是一节课。结果,涵涵的腿被压得很痛。下课后,妈妈看到涵涵走路一瘸一拐的,忙问:“怎么回事啊?”涵涵说:“老师让我们压腿,压了一节课。”“练舞要吃这么大的苦啊!以后咱就不练了,妈妈现在就带你去医院看看。”也许,涵涵只是说一说自己的腿痛,并没有觉得练舞是一件吃苦的事情。但是,当涵涵的妈妈人为地将一切自己认为“不舒服”的生活都定性为“吃苦”时,涵涵可能就不愿意去过这种“不舒服”的生活了,不愿意去吃苦了。当孩子生活在我们为他专门打造的“蜜罐”里时,他必然体味不到生活的疾苦和真实味道,自然也就不会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吃过苦,他长大之后,可能就会吃更多的苦。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某种意义来说,“吃苦”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不仅是对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练,而且也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务必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让他接受一些生活中的磨练,从而拥有这份宝贵的财富。?不要总是对孩子强调“吃苦”有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吃点苦,就会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我要让你尝尝吃苦的滋味。”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我们这样做是故意在训练他,或者是对他平日不吃苦的一种惩罚。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负意识”,他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吃苦,更无法真正学会吃苦。?最好不要让孩子参加吃苦训练营如今,吃苦训练营开始风行,孩子在酷暑下扛水泥、割麦子、进行野外体能极限训练等方面的新闻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吃点苦,就会让他参加这种“吃苦训练营”。那么,这种吃苦教育的方式真的有效吗?很多孩子虽然在训练营吃了不少苦,但是回到家就恢复原样了。因为,当人们把“吃苦”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立一门课程,孩子会有一种“任务”观念,认为训练完了就没事了,而不会把吃苦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由于有的孩子在训练营中吃了太多苦,就会更害怕吃苦,从而不敢面对吃苦。因此,对于“吃苦训练营”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捷径”,我们最好不要让孩子去参加。?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吃苦教育”事实上,“吃苦教育”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立做起,逐渐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自从晓波上了小学之后,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他去远足、爬山。有时候,一家人会背上干粮、帐篷等东西走上十几里路,体验徒步旅行的乐趣。一开始的时候,晓波根本吃不了这个苦,嫌天气太热,嫌走路太累,不过,在父母的鼓励下,他一路咬着牙走了过来。真正的“吃苦教育”就应该像晓波父母做的这样,让孩子在不曾觉察的情况下进行。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利用假期让孩子去打零时工;带孩子去一些农村或贫困山区,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让他切身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等等。只要用心,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机会。当“吃苦教育”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时,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从而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吃苦教育要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也是一样。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吃苦,而给他安排过于繁重而艰苦的任务。否则,不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吃苦,反而会激起他对吃苦的厌烦情绪,从而排斥“吃苦教育”。13.我想,你们真是太勤快了!——好妈妈不妨让自己“懒”一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惰。其实,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每一位做妈妈的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孩子的懒惰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很多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大早,在我们的三催四请中,孩子总算是起床了,然后大喊:“妈妈,我要穿的衣服放在哪里呢?”我们一边忙着做饭,一边说:“来了来了,我这就给你拿。”然后,我们把孩子要穿的衣服拿给他,又赶紧给他接好刷牙用的水,甚至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吃过早饭,我们把外套给孩子穿好,把书包给孩子背好,送他去上学。当我们几乎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如此“勤快地”忙碌着,为孩子做这,为孩子忙那,恨不得把他身上的一切东西都背负起来,结果把自己压成了“孩奴”。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帮助了孩子。可实际上呢?我们非但没有帮助孩子,反而剥夺了他自主发展的空间,剥夺了他独立成长的机会,让他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凡事都依赖我们去做,从而变得越加懒惰,反而是真正害了孩子。那么,我们不妨尝试做一个“懒”妈妈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分勤快,什么事情都帮助孩子做好,而是适当地“懒”一点,反而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做事机会,会让他得到更好地成长。对此,我们不必担心孩子会不理解我们的“懒”,会真的认为我们懒。因为,当孩子增长了很多做事的能力之后,他自然就会对我们的“懒”恍然大悟,会理解我们的用心。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妈妈,让自己变得“懒”一点。?教孩子学会“我自己来”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会常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做”、“我自己吃”……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倾向,是他的一种心理特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凡是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们都要支持他自己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不断扩大他“自己来”的范围,让他做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孩子。也许,孩子一开始做事情会做不好,我们不要着急,不要干预,更不要直接替他去做,而是给他一个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耐心地等待他的点滴进步。我们不干预孩子的事情,才会让他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才能造就出一个勤快的孩子。?适当地向孩子“示弱”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那么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有智慧的妈妈不是在孩子面前一味地显示自己的强大,而是适当地向孩子“示弱”,从而让孩子变得强大。一天,妈妈带着6岁的小泽去超市买东西。在回来的路上,妈妈拎着购物袋,自言自语道:“今天买的东西太多了,我都快拎不动了。”说完,妈妈还故意把袋子放在地上,甩了甩手。看到妈妈“劳累”的样子,小泽忙说:“妈妈,让我来拎着吧!”说完,小泽就把地上的购物袋拎了起来。妈妈高兴地说:“小泽是个男子汉了,以后妈妈可就靠你照顾了。”小泽听妈妈这么一说,提得更带劲了。从此之后,每当妈妈和小泽一起外出,小泽总会想着帮妈妈拎东西,害怕妈妈累着。如果妈妈一开始没有这样做的话,小泽可能不会想到帮妈妈拎东西。正是由于妈妈的“示弱”,给了他做事的机会和动力。事实上,孩子很喜欢帮助我们做些事情,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自我价值感。因此,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向孩子“示弱”,让孩子帮我们做一些事情,他会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勤快。?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记住一点,我们的“懒”是为了教育孩子,只是身体上的“懒”,而不是真的懒。否则,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所谓“身懒”,就是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谓“心不懒”,就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顺利做好各种各样的事情。14.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不独断专行很多妈妈觉得孩子小,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凡事都需要自己“亲自出马”。而且,这些妈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想法,这些妈妈就会秉承一种“我说了算”的强硬态度,强迫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可欣上1年级了,每天晚上睡前,妈妈都会把她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她的床边。一天,妈妈叫可欣起床,可是过了好大一会儿,妈妈都不见她走出卧室,于是再次催促她,一推门,妈妈看到她正在穿一条健美裤。妈妈对可欣说:“我已经把你今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了,赶紧换下来。”可欣央求道:“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穿这条裤子呢?”“不可以,我都已经把裙子拿出来了,去换裙子。”可欣大声说:“为什么我都不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呢?”妈妈也提高了嗓门,说:“因为我是你妈妈,你就必须要听我的,快去换裙子。”无奈之下,可欣只好换回了裙子。慢慢地,可欣再也不主动安排自己生活上的事情了,因为她无论怎么做都是白费功夫,还是要听妈妈的安排。对于一个有思想的孩子,如果我们还这样要求他必须听从我们的安排,可能会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其一,孩子会觉得“你们爱怎样就怎样吧,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我只要言听计从就行了”,结果,孩子就会完全依赖我们,就像可欣一样;其二,孩子会觉得“我都已经这么大了,还要事事都听从你们的安排,我得自己做主”,结果,孩子会变得叛逆,常常与我们对着干。无论我们的孩子属于哪一种情况,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每当孩子对我们发出质疑的声音时,可能很多妈妈都会像可欣的妈妈一样,说一句“因为我是你妈妈”,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事实上,这句话是提醒我们担负起教育孩子重担的依据,绝不是“独断专行”的理由。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多考虑他的感受和想法,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对孩子的生活过多干预一位妈妈谈到了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我从来不把女儿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也不会因为她年龄小而必须服从我的安排。对于孩子喜欢穿什么衣服,喜欢用什么文具,喜欢看什么书,我从来不干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对女儿生活上的事情不闻不问。有一次,女儿希望我给她买一件名牌衣服,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而言,不应该给她买这么贵的衣服。于是,我和女儿一边逛街,一边告诉她“衣贵洁,不贵华”的道理。在我的引导下,女儿选择了一件普通、大方的衣服。这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妈妈,她既尊重了孩子,又及时给予了引导。我们应该借鉴这位妈妈的做法,对于孩子生活上的事情,不要过多干预,要多给他做主的机会,让他自己处理一些问题。必要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引导,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去处理,绝不强制他做什么。?多考虑孩子自身的需要很多妈妈采取“妈妈说,孩子听”的教育方式,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生活,却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需要。对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为孩子安排生活上的事情,是不是他自身真正需要的呢?我们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利于他的成长呢?他能从中得到快乐的感受吗?一般来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言堂”的家庭环境中,他不会感觉到快乐,他做事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发展也会受到抑制和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多考虑他自身的需要,多听听他的想法和意见。其实,真正适合孩子自己的,才是最利于他成长的。?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在生活中,很多妈妈经常这样要求孩子:“你必须……”、“你给我……”。在孩子看来,所有事情都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完全服从的份儿。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不利于他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用一些“好不好”、“能不能”等语言,征求他的意见;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商量的语气,声音柔和一些,语速慢一些。15.孝子,就是“孝顺”儿子!——培养孩子的孝心,成全他的心“孝子”一词,是对那些孝顺父母的子孙们的一种美称。但是,在“小皇帝”、“小公主”日益受宠的今天,这个词却有些变味了。一家人在吃饭,妈妈一个劲儿地给儿子夹菜,说:“这些菜都是妈妈特意为你炒的,你要多吃一些啊!”爷爷奶奶也不示弱,一边给孙子夹菜,一边对他说:“这两道菜也很好吃,快点吃吧!”结果,所有人都给孩子夹菜,孩子碗里的菜最多。这样的情景也许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夹菜的动作,当我们给孩子夹菜,长幼的先后顺序就颠倒了,孩子会认为:在家里,我就是最大的,所有人都要为我服务。结果,我们“担当”了“孝顺”儿子的角色。我们这样做是不符合礼,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父慈子孝”,父母要慈爱孩子,孩子要孝顺父母。儒家经典《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要从教孝开始。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并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这样才不愧对做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呢??把孝顺父母给孩子“演”出来《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可见,孩子有没有孝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影响。我们用什么方式对待父母,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把孝敬父母给孩子“演”出来。如果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要时刻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给父母洗脚、捶背、揉肩,多承担一些家务,等等。如果我们和父母异地而居,我们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父母唠唠家常,有空的时候,我们要带着孩子回家看看,等等。这些行为都会被孩子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孝心这粒种子就会在他的心灵深处慢慢生根、发芽,他也就学会如何孝顺我们了。?教给孩子“孝”的细节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孝心,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不是非要给父母提供多么富裕的物质生活。因此,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孝”的细节,比如,早晨起床后,他要主动向我们问好;上学、放学,他要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下班回到家,他要及时送上问候;吃饭的时候,他给我们盛饭、夹菜;我们身体感到不舒服时,他给我们端水、拿药、捶背、揉肩;等等。当孩子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他的孝心就会逐渐培养出来了。?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几年前的一天,肖强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躺在沙发上,他立即给妈妈倒了一杯水,问道:“妈妈,您身体是不是不舒服啊?我需要做些什么呢?”而妈妈却说:“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妈妈最希望你可以好好学习,这比什么都重要。”转眼,肖强13岁了,有一次,妈妈病得很重,呻吟着让他给自己倒杯热水,而他却冷冰冰地说:“没看到我在写作业吗?你自己又不是没手没脚。”妈妈伤心极了,不知道儿子的心为什么会这么狠。肖强前后有如此大的反差,源自于他第一次向妈妈表达孝心孝行的时候,被妈妈回绝了,这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让他觉得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重要,于是,他就再也不愿意向妈妈表达孝心孝行了。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发展到这一地步,那就需要我们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当孩子表现出孝心孝行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现出欣慰和满足,说一些鼓励他的话,如“我的儿子(女儿)长大了”、“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妈妈感到很高兴,谢谢你”。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孝顺父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事情,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孩子就有了孝顺父母的动力和积极性。?用德育故事启发孩子的孝心从古至今,中国流传着很多关于孝的德育故事,比如,虞舜孝感动天、老莱子戏采娱亲、闵子骞单衣奉亲,文帝亲尝汤药,蔡顺拾葚供亲,丁兰刻木事亲,王裒闻雷泣墓,等等。我们可以买一些有关孝道的故事书,或者从网络上搜集这些故事,然后讲给孩子听,或者直接给他买德育故事的光碟,让他自己看。当孩子看到古人是如何行孝时,他就会受到启发,他的孝心就会慢慢被开启,进而模仿古人的孝心孝行来孝顺我们。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