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池子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

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

打工真难 著

现代都市连载

《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赵高宋神宗是作者“打工真难”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易经》有云:“天垂象,见吉凶。”同一时刻,各朝各代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天幕。天幕的出现,匪夷所思。这一切的压力,落在了观察天象的官员身上。很快,天幕上出现了文字,各个朝代的人都可以清晰看清。是朝代歌!朝代歌犹如一道惊雷,炸响了各个平行世界的王朝皇帝的脑袋。怎么回事?他们有的刚登基,现在天幕就告诉他们,他们的朝代会灭亡?各朝老祖宗们都惊呆啦!...

主角:赵高宋神宗   更新:2023-12-12 09:0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赵高宋神宗的现代都市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由网络作家“打工真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赵高宋神宗是作者“打工真难”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易经》有云:“天垂象,见吉凶。”同一时刻,各朝各代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天幕。天幕的出现,匪夷所思。这一切的压力,落在了观察天象的官员身上。很快,天幕上出现了文字,各个朝代的人都可以清晰看清。是朝代歌!朝代歌犹如一道惊雷,炸响了各个平行世界的王朝皇帝的脑袋。怎么回事?他们有的刚登基,现在天幕就告诉他们,他们的朝代会灭亡?各朝老祖宗们都惊呆啦!...

《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精彩片段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回家该怎么和自家婆娘交代???

要死了!!!

陈季常一想到一会回去,可能是竖着出去,横着出去,浑身瑟瑟发抖……

还有汪延讷,我恨你!!!

还出戏剧,混账玩意!!!

......

与此同时。

苏轼看着天幕,撇撇嘴,不满道:“天幕真不厚道,竟然没把《狮吼记》的内容放出来。”

一旁的张怀民倒吸一口隆冬的冷气,如临阵大敌一般的模样,一脸惊愕。

原来做苏子瞻的朋友,还有这么高的风险!

张怀民连忙回想起,自己过去有没有做过丑事,他想起和苏轼交谈时过程,有没有把自己的丑事说出来?

张怀民一时头昏脑热,想破头来都没想到,一脸紧张朝着苏轼问道:“那个,子瞻啊,你除了那首《记承天寺夜游》,你还写了什么?”

苏轼挠着头,搜索着脑海中的信息。

太多了,他写的诗文太多了,一时之间还真没想到。

“没了,就这一首吧。”

苏轼问道:“你不是要建新居吗?我到时再给你写一首。”

“嗯嗯。”张怀民点着头,非常感谢。

事实上,在既定的历史上。

公元1083年,张怀民盖了个新居,为了欣赏长江的美景,在新居旁又建了一座小亭。

在小亭的建成之际,苏轼将其命名为“快哉亭”,并做了首词给张怀民。

其名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辙因为被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到,同年,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五年内不得升调。

苏轼被贬到黄州,因为“犯官”身份,不能自由出黄州地界。

思念兄长的苏辙不远千里到黄州来看望苏轼。

公元1083年,苏轼、苏辙、张怀民三位官场失意的人在黄州相遇,游览胜地。

苏辙在“快哉亭”见到长江的美景,对张怀民面对困境时心境的超然,感到钦佩,为其写下了《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文言文,通篇500多字。

张怀民凭借着苏轼的两词和苏辙的一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色彩。

......

苏轼被贬黄州时,与黄州的太守徐君猷相谈甚欢。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每每闲暇之余,二人都会相约在这里喝酒聊天。

徐君猷在黄州任职太守期间,为黄州做了不少好事,在他被调走去湖南任职。

苏东坡念旧,他不会忘掉关键时刻帮助过自己的人,便提议把他们喝酒聊天的竹间亭改名,取新名“遗爱亭”,并创作《遗爱亭记》在碑上,以此来赞美徐太守的功绩。

如今的黄冈市,有一座市府新修的遗爱湖公园,正是“遗爱亭”所在地方。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二个月。

公元1084年四月初一,苏轼在即将离开黄州之际,黄州万民前来相送,恳请他能够留在黄州终老。

苏轼,被贬谪黄州的团练副使,一位微末小官,居然能够得到黄州百姓如此爱戴,如此敬仰,这是莫大的声望,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面对黄州百姓的热情相送,苏轼便做以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来表达对黄州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在苏轼看来,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只不过在清贫之间,寻找口舌之欲。

然而,百姓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念着苏轼的好,这份真情,化为不舍,铭刻在心。

黄州人民幸福多,只因来过苏东坡。

公元1084年四月七日夜晚,苏轼乘船过武昌吴王岘时,听到黄州鼓角之声,悲怆之间,写下了《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向黄州父老许下承诺。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度吴王观。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量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沂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遗憾的是,苏轼这一走,直到去世,此生再也没有去过黄州。

公元1084年,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了四子苏遁。

(长子苏迈[1059~1119],王弗所生;次子苏迨[1070~1126],三子苏过[1072~1123],王闰之所生。)

(加上四子苏遁[不满一岁夭折],一共四个儿子,无女儿。)

(苏轼四个儿子的名字,契合他的宦海浮沉,是苏轼的心路历程及人生处境的转变。)

苏轼老来得子,希望他一生平安,为其写下《洗儿诗》

人皆养了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在这一年,苏轼奉诏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任职,由于长途跋涉,导致幼儿不幸夭折,老来得子,又丧子,悲惨万分。

也是在这一年,苏轼来到江宁金陵,拜访早已归隐的王安石。

公元1074年,保守派借着旱灾的机会,大肆抨击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加之神宗的意志不坚定,使王安石失去了最大的最大的支持。

在这一年,王安石上书辞去相位,神宗希望王安石能留在自己身边,王安石却没有同意,调任到江宁。

次年二月,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王安石恢复相位,并没有得到宋神宗太多支持,反而变得更少了。

恰时,北方边境发生事故,契丹与西夏在疯狂试探北宋王朝,王安石希望以武力镇压,然而神宗十分害怕,对王安石的提议,置若罔闻。

两人貌合神离,意见相悖。此时,王安石最疼爱的儿子去世,心灰意冷,再次请求辞去相位。

这一次,神宗同意了,并没有挽留,兜兜转转,王安石再次退居到江宁。

苏轼这次拜访,二人不谈政治,只谈诗文,他们摆酒相谈,握手言欢,是非恩怨,如过往云烟般消散。

在苏轼的《次荆公韵四绝》中“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提到王安石劝苏轼也向朝廷报告,求批金陵三亩宅基地,彼此结邻终老。

苏轼却拒绝了,继续过着流浪生涯。

苏轼和王安石,二人从水深火热的政敌到惺惺相惜的好友。

江宁一会,二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那一年,也是苏轼的徒孙:李清照出生的一年。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公元1082年,也是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闻名于世的《黄州寒食帖》,如今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黄州遍游了当地名胜古迹,赤壁自然是苏轼的最佳选择。

赤壁的壮丽风景使苏轼感触颇多,追忆到东汉末年周瑜的无限风光。

东汉末年的一场赤壁之战,周瑜一把火烧毁了曹操的一统天下的梦想,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写下了他的巅峰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还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高中全文背诵的《赤壁赋》就是《前赤壁赋》。

野外的一场小雨,让苏轼写出了《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

苏轼旷达乐观,超凡脱俗,在寄给李瑞叔的一封回信《答李端叔书》中写到自己的生活。

其中“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写到苏轼他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在一起,被醉人推骂。

一次,苏轼在外游玩,夜深人静,喝酒后站在长江边上,触景生情,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黄州的太守看到苏轼这首《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句子时,大吃一惊,以为苏轼要归隐逃跑,连夜马不停蹄地跑到苏轼的家中来查看。

太守到苏轼家后,看到了苏轼在床上呼呼大睡,这才松了口气。

......

天幕弹幕。

哈哈,调皮的苏轼。

嘿嘿,这很苏轼,上一秒我好伤心,下一秒我要睡觉。

黄州是苏轼灵感大爆发的地方,两个《赤壁赋》、《念奴娇》、《定风波》、《临江仙》这些巅峰之作都是在这里写。

《前赤壁赋》高中的噩梦,每次古诗词错了就要将那个句子所在的古诗或文言文抄10遍,《前赤壁赋》抄的手都快断了。

苏轼的诗很喜欢,但背起来却很痛苦,抄写起来又很讨厌,《赤壁赋》字太多了,抄的累。

繁华外,市井处,最是人间。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苏轼看起来更像是人。

当你的人生遇到坎坷,多看看苏轼,也许能与他有诸多共鸣,他可能会帮你走出低谷。

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

苏轼哪怕生活再难再苦,依然会乐观对待这个世界。

上学时,看到无数篇诗词,那时候的我们着急往前走,没来得及看他们的浪漫;后来啊,生活经历久了,就与那些古人的心境产生共鸣。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苏辙也不容易啊!!!

......

那些文人家中的“兄弟相残”,最终的结果出来了。

很明显,兄长险胜,兄长们看着天幕,吐出一口唾沫在地上,冷笑道。

“就你想要苏轼这样的哥哥,我也想要苏辙这样的弟弟呀,我也想在危难的时候被弟弟捞。”

兄弟二人各有各的羡慕。

一个想要宠弟狂魔,一个想要捞哥达人。

......

大秦。

始皇帝看着苏轼的遭遇,感觉十分荒谬,贤臣不好好利用,用来迫害。

若是在大秦,朕当让苏轼发光发热。

苏轼本身被贬的理由就十分离谱。

只是畅叙新法的弊病,就被人针对,只能自请出师来保全自我。

在始皇帝看来,有错就得改,对待有能力的人要怀有宽容之心。

先前,尉缭曾被嬴政招揽到秦国,数次逃跑,每次被抓回来之后,都会给他官复原职,再跑、再抓、再官复原职......如此往复。

嬴政都会礼贤下士,亲自下场来劝慰尉缭,让他看看秦国,如果实在不满意,再离去。

终于,尉缭被始皇帝礼贤下士的行为所感动,愿意留在秦国。

还有,曾经秦国要攻打楚国时,在选将方面出现了分歧,李信说要20万大军,而王翦说要60万大军。

嬴政选择了相信李信,李信攻打楚国却失败了。

嬴政只能亲自上阵,那个时候,嬴政可以一纸诏令命令王翦挂帅,但他还是来到王翦的故乡,亲自上阵邀请。

秦国之前的昭襄王和白起的结果历历在目,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时之气,使秦国失去了一员大将。

最后,王翦答应率兵攻楚,要求60万大军,一个不少。

嬴政答应了,举国之力协助王翦。

王翦也不负所望,攻灭了楚国。

在嬴政看来,错了就是错了,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之气,而使秦国乃至现在的秦朝,失去大将能臣。

(大一统前叫秦国,大一统后叫秦朝。)

苏轼在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和众多人的求情下,才免于丧命。

之后,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了黄州。

其他所犯事的人皆被贬。

因为苏轼是“犯官”的身份,黄州并没有给苏轼安排居住场所,苏轼只能暂时借住在山间旧庙——定惠院。

日常的生活艰苦窘迫,一家二十多口人,过着拮据的生活,他在《寒食节二首》中自嘲到。

因为家里人口众多,不能一直挤在庙里,后面因为太守的礼遇,借住一个废弃的驿站——临皋亭。

“临皋亭”靠近长江地带,年久未修,环境潮湿。

苏轼在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没有实权,还要时刻受到监视,远离了京师,远离了中央的权力争斗。

刚来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窘迫,囊中羞涩,花钱不能大手大脚,只能勒紧裤腰带生活。

从出狱到初到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给他的好友寄信,但无一不石沉大海,没有一封得到回复。

他陷入了孤独,写下了《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反省自我,意识到是自己过去锋芒毕露,有些自以为是。

在给秦观的信中说过,当时的苏轼没有俸禄,也没有额外的收入,对于每日的开销有一个计划。

苏轼用画叉把铜钱串挑起,挂在屋梁上,一串150文,共四千五百钱,等每天要花钱的时候,再取下一串来。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一,苏轼得到灾款,先稳定当地米的价格。

第二,苏轼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来换成大米来救救灾民。

第三,在第二年的春天,苏轼将常平米以低价出售,制作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据叶石林的《避暑录话》记载:“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此次疫情当是金兵围攻汴州之后造成的大疫,《五行志》:“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乎半数。”

苏轼得知疫病渐起,便向朝廷上书报告灾情,请求支援,朝廷拨出了二十万石大米救灾。

苏东坡早年从巢谷获得到“圣散子”,在这一次疫病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苏轼准备了很多“圣散子”。

“圣散子”有效又便宜,一服药一钱。

疫情期间,杭州城内的大街小巷,都是求医的百姓。

苏轼除了拿出自己的财产和朝廷的灾款来赈灾,还要想办法平衡物价。

疫情期间,杭州城内,不乏有一些药铺囤积药材,肆意抬高药价,大发国难财。

苏轼在杭州城内设立了多家临时病坊,以此来隔离染病的百姓,又请一些会医术僧人坐诊,再招募一些僧人来负责病人的药物和饮食。

在苏轼的抗疫治理下,疫病得到控制,被治愈的人不断好转、痊愈。

苏轼认为这样的治疗方式太过分散,对此不太满意,于是他决定要建一座医院,来集中收治病人。

随即,苏轼拨出公款二千贯钱,自己开始变卖家财,拿出五十两黄金,同时号召城内的富商豪家捐款。

最后在众安桥创立了“安乐坊”,用来防治疫情,打压黑心商铺。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

“苏轼知杭州日,城中有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乞自今管干病坊僧,三年满所医之数,赐紫衣及祠部牒各一道。从之,乃改为安济坊。”

“安乐坊”前后三年,救治病人不计其数,有效地阻止了当地疫情的扩散。

据考证,苏轼创立的“安乐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

哪怕苏轼日后离开杭州,他依旧会为“安乐放”捐钱。

为了让安乐坊长久经营下去,采用了“置田获利”。

此外,苏轼还收到过一笔礼金,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苏轼便以此人名义,转捐给了“安乐坊”,“用助买田,以养天民之穷者”。

“安乐坊”也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直到他死后,依然还在治病救人。

苏轼在杭州治理瘟疫的过程,被视为“教科书式”救灾。

苏轼对待疫病所采用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官方分发医药、提供药方、号召富人捐款等举措,引得无数后来者争相学习。

“安乐坊”的创建,在疫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运作模式很快引起了朝廷的关注、重视。

朝廷开始效仿,在全国各地设置“安济坊”,收养救济贫病之人,给病患提供医药费。

南宋按照此法创办了“养济院”。

它们作为官办的医疗机构,在救助和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天幕弹幕。

东坡先生,民之父母,父母之好官!!!

安乐坊,第一所公办医院,是苏轼创办的;东坡学堂,第一所孤儿院,也是苏轼创办的。

老苏到底做了多少个第一???

杭州有幸来过苏东坡。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老苏,越了解你,就越崇拜你!!!

苏晓春提、三潭映月,打卡圣地。

......

在对付完灾害和疫情后,苏轼将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水利。

苏轼在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功绩就是“治理西湖”。

在苏轼来到杭州后,发现当地西湖淤泥堵塞,杂草丛生,苏轼便向朝廷请求西湖治理,朝廷批准了苏轼的西湖治理计划。

苏轼第一次任职期间,曾经在杭州陈襄治理、修复过这些井,结果他十几年回来之后,六口井几乎等于荒废。

苏轼再次上奏朝廷,请皇帝赐度牒以清理西湖。

(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凭证,可免除租赋。)

在得到朝廷的批准后,苏轼便用这些度牒来换取金钱,雇佣百姓来清理西湖。

公元1091年,苏轼组织上万劳力,在费时四个月时间,终于将西湖的淤泥、杂草清理干净,西湖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美景。

挖出来的淤泥,不能置之不用。

白居易曾在杭州治理过西湖,留下了——白堤。

在他的启迪之下,苏轼和官员商量,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用清理出来的淤泥和水草,在西湖的西面修筑了一条长达南北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桥,用来分散水流且方便行船,给后世留下了——苏堤。

在完工之时,苏轼写下了《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湖水被疏通之后,引水浇灌良田,水源问题得到解决,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宋史》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堤上建有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

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在苏堤上具备较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较佳地带。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此番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在元代又称“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

在西湖的中心位置,修造了三座小石塔,以此为界,让人在规定的位置种植菱角。

三座小石塔,后面演变成西湖第一盛景——“三潭映月”。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灯光从塔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三潭映月”被誉为“西湖第一大胜境”。

一元人民币的背面就是采用“三潭映月”的盛景。

苏轼留存至今有两千七百多首诗词,其中有四百多篇与杭州、西湖,他的诗词对杭州有着极大的宣传。

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三潭映月”,这两个都是苏轼的手笔。

在梳理淤泥期间,百姓知道苏轼爱吃猪肉,纷纷给他送来猪肉。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当我们真正了解历史背景后,才会知道,在那个时候,张怀民刚被贬来黄州,他的心情怎能会好?

被贬了无数次,被贬的心态,没有人会比苏轼更懂!

所以,苏轼怎么会睡不着呢,真正睡不着的其实是张怀民。

苏轼怎么会不懂好友此刻的心态?他在半夜找了个“无理取闹”的借口,去找自己的好朋友。

苏轼哪里是因为“月色很美”才会去找张怀民,而是他原本就想去找张怀民,才会注意到“月色的美”。

谁不是“张怀民”,而谁又不是在等着那个能真正理解你的“苏轼”。

苏轼这个“大暖男”,太暖了。

暖上了历史书、暖上了教科书、暖上了高考试卷。

我们至今都不知道,苏轼去找张怀民前的那段时间里,张怀民有没有睡着?是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现在,当代一些网友在研究着一个问题:那个时候苏轼究竟有没有穿衣服?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交代穿衣的动作,那个时候还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

所以,当代网友就对着这个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

天幕弹幕。

低情商:怀民还没睡。

高情商:怀民亦未寝。

怀民那晚有没有睡,真的不知道,但大半夜去敲门,不醒也得醒。

原来“怀民亦未寝”是友情,这一刀......[哭泣]

不是“叫醒”,而是“怀民亦未寝”,境界一下子就上来了。

老苏,突然就暖了,有点磕了。

等到苏轼被他弟弟捞走了,怀民就更睡不着了。

苏辙:老哥,我来捞你了。

苏轼:好呀,走吧,弟弟。

张怀民:......

所以,爱会消失吗?

张怀民很好,苏轼也很好,但我还是想要一个像苏辙这样的亲戚!

......

北宋。

在夜色游玩的张怀民和苏轼,看到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两人的表情不一。

张怀民一脸感动地看着苏轼,他还以为苏轼这个“夜猫子”半夜跑过来是看自己有没有睡觉,原来是过来安慰自己啊。

而苏轼看着弹幕,额头上布满青筋,一脸愤恨,开口狡辩道:“怀民当然是‘亦未寝’啊,我词上都写了,我怎么可能会在大半夜,把一个睡着的人叫醒啊。”

苏轼对着张怀民眨眨眼,说道:“你说对吧,怀民,你那个时候没睡,我可不是那种半夜把睡着的人叫醒的人。”

张怀民看着苏轼较真的模样,有些哭笑不得,连忙答应道。

“子瞻,你说的没错,我那时没睡。”

苏轼得到怀民的答案后,撅起嘴角,愤愤道:“就是啊,连怀民都说了,他没睡,我都写了‘怀民亦未寝’,怎么后世人还不信?”

“还研究我那个时候有没有穿衣服,当然穿了,这么冷的天气,哪个笨蛋会不穿衣服?”

“看来后世人还是太闲了,这篇文章才85个字,还是太少了。”

“不行,我再加点,850字,还是太少了,应该8500字。”

苏轼抄起笔来,在纸上“哗哗”下笔,脑中灵感不断。

《记承天寺夜游》从一篇数十字的“诗词”,晋升到了数千字的“文言文”级别。

张怀民看着苏轼较真的样子,有些无语。

这就和后世人杠上了。

后世人有你,真是他们的福气。

哎......既然劝不过,那就加入吧。

“子瞻,让我也加个几千字进去。”

这个历史平行时空的教育专家们,看着苏轼的长达万字《记承天寺夜游》,陷入了沉思,他们在想,要不要把这篇文章放在教科书中?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哪怕是删减,肯定比最初的85个字要多。

......

除此之外,苏轼还是个“损友”。

陈季常,姓陈,名慥,字季常,号龙丘子,又号方山子。

陈季常有畏妻之德,但他还是坦坦荡荡地号称:我这是尊重,不是怕。

直到他遇到了苏东坡。

陈季常在黄州的岐亭隐居,而苏轼被贬到了这里。

百般无赖的“夜猫子”苏东坡到陈季常家中,和他彻夜长谈,谈佛论道。

陈季常的妻子柳月娥嗓门极大,如同“狮子吼”,往往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柳月娥善妒,一次陈季常宴请宾客,找歌姬陪酒,柳月娥知道后,拿着木棍敲打墙壁,将所有人撵走。

不老实的苏东坡,给陈季常寄了首打油诗调侃:《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其中“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两句把陈季常的丑事,一下子爆出来了,也造就了一个如雷贯耳的成语:“河东狮吼”。

诗中把陈季常吓得拐杖都掉了,站在原地脑子“嗡嗡的”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

在苏轼的努力下,给陈季常立上了“畏妻如虎”的标签。

然后,苏东坡又给陈季常写了首《临江仙》

(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我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其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日静庵居士。乃作《临江仙》以纪之。)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苏轼怕他的词写得不够清楚,还在词的小序写到:龙丘子从洛阳到四川,带着两美女到处游山玩水。直接把他早年的事情全部抖露出来。

到了明代,戏曲作家汪延讷根据苏东坡的诗词,写了一个戏剧《狮吼记》,来编排陈季常夫妻俩。

来了个“双重暴击”。

这下子好了,在苏轼的努力下,陈季常不仅上了历史书,妻管严、“河东狮吼”故事的男主角,都是他的标签。

所以,做苏东坡的朋友需谨慎,不然他会把你丑事抖上历史书。

天幕弹幕。

如此损友,友情肯定不一般。

吃朋友的、喝朋友的、顺便再坑一下,还坑上了历史书,不愧是我苏公子。[哭笑不得]

苏东坡,看来你对自己的知名度毫无所知。

苏轼:我来黄州就三件事,坑友!坑友!还是坑友!

在苏东坡这里占到便宜的,好像就只有佛印禅师。

......

北宋。

黄州,一个家中,发出一个尖锐的暴鸣:“苏子瞻,我和你不共戴天。”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陈季常面如死灰,呆楞在原地。

完了,这一切都完了。

好消息:自己上历史书了。

坏消息:是自己的丑事上了历史书。

陈季常双手抱着头,蹲在地上,一脸苦恼。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在苏轼的努力下,他解决了猪肉太臊的问题,为此还写下了《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翻译: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在苏轼的宣传下,黄州的百姓开始吃上了猪肉。

因为苏轼,当地过年过节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地百姓过年过节有着吃“红烧肉”的传统,让当地百姓的年过得更有韵味,更有年味。

苏东坡创造了诸多菜肴,实际上,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苏氏私房菜”多达上百种,跟“东坡”有关系的美食则多达五六百种。

现在我们津津乐道的东坡菜肴,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凉粉、东坡腿、东坡墨鱼、东坡饼......都是苏东坡这位美食博主的成果。

......

天幕弹幕。

卧槽,深夜放毒,非人哉!!!

老苏,你也太会了!!!

感谢苏轼,丰富了我的餐桌。

苏轼每到一个地方,就为当地的百姓做出幸事,有你真是他们的福气。

你们是不是很喜欢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有东坡肉吃。没事,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在这里写的,想想你们高中背诵《赤壁赋》的时光,是不是很开心???没事,苏轼也很开心!!!

......

天幕之上,出现了成百上千张东坡菜肴,不同的做法,不一样的菜肴,看着令人馋涎欲滴,历朝历代的人无不咽了口水,肚子传出咕咕声。

不少家中的孩童发出了哀求声:“爹,娘,我也想吃天幕说的东坡肉。”

那些孩童揪着父母的衣角,泪眼婆娑,直怔怔地盯着父母,不断地哀求。

爹娘们看着自家孩童的祈求,心底盘算着自家的钱财,最后还是咬咬牙,答应道:“就这一次,下次再吃,只能是过年时。”

不少家中,无不发出一阵欢呼雀跃的声音。

不少人喊出“东坡千古”的话语,年幼的孩童对官场、诗词了解不多,但他们知道是谁可以让他们吃到“东坡肉”这道美食。

是谁解决了“猪肉臊”的问题。

苏轼、苏东坡这个名字,深深印在了年幼孩童的心底。

......

北宋,宋神宗时期。

因为苏轼,不知道被贬到哪的苏辙看着天幕,最初看到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窘迫,心里担忧,泪水从眼眶流淌而出。

想着回去与自家的妻子商量,能否咬着牙过一段时间,给自家兄长寄一些银钱过去,来缓解苏轼的燃眉之急。

等到自家的妻子史氏答应后,苏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打包银两,正准备给苏轼寄过去的时候。

看到了天幕播放出成百上千张东坡菜肴,苏辙陷入了沉思。

好像自家兄长过着也没那么困难,还挺舒服啊!!!

妻子史氏看着天幕上的东坡菜肴,肚子发出“咕咕”声,顷刻间,她的脸色通红,不敢看着苏辙。

苏辙没有在意自家妻子的窘样,装作没有看到,笑着说道:“正好我有些饿了,看着兄长发明的东坡肉,我也想吃,今晚我们就吃东坡肉吧。”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妻子史氏眉开眼笑,“这也算是沾到了你家兄长的光。”

苏辙听到妻子史氏夸赞自家兄长的话语,露出喜悦的笑容。

如果只有猪肉,那么也太少瞧苏轼这位美食博主了。

苏轼在《初到黄州》提到了笋,还有鱼。

苏轼吃鱼,吃的还是鱼羹。

黄州地处长江,鱼虾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苏轼自然是盯上了鱼,他吃鱼,不能只是吃,要吃出美味,吃出境界,要让黄州的百姓都能吃得上鱼。

苏轼在黄州,吃的最多的是鱼,还写下了引以为傲的《煮鱼法》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

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

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

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

苏轼推广鱼,让鱼变成了一道美味,并且推出自己最为得意的一道美食:鱼羹。

苏轼利用自己在文坛的影响力,黄州的百姓很快就吃上了鱼,苏轼将鱼的做法公诸于世,为那些渔民增加创收,在他的大力推广下,甚至鱼的价格因为苏轼,还上涨了。

改善黄州百姓的吃食,下一步就是增加谋划生计的道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蜜酒,就是苏轼给黄州百姓的一个谋生之路。

酒在宋朝是管制商品,但酒的利润极高,有很多人铤而走险。

近日黄州捕私酒甚急,犯者门户,立木以表之。——《与吴君采》

苏轼念及到黄州的百姓生活困苦,最终还是迈出这一步。

在多次实验后,苏轼酿出了“蜜酒”,并以“白马非马”的诡辩以及与黄州太守的私交,躲过了官府的追查,成功为黄州百姓增加了一条新的收入。

并且写下了《蜜酒歌》进行宣传: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除了蜜酒,还有二红饭,也是苏轼给黄州百姓的一项收入。

粳米精细,大麦粗粮,养尊处优的权贵们自然青睐粳米,不喜大麦,卖价甚贱的大麦也不愿意被百姓栽种。

苏轼以身入局,用自己去做实验,在自己城外的50亩地栽种大麦,为大麦打出了一片食用的新天地——二红饭。

二红饭就是用红豆和大麦同煮后的饭,既有红豆味香,又有大麦甘滑,色泽微红,爽口喷香。

二红饭做出来了,苏轼自然是写诗来宣传,《二红饭》孕育而生。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

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二红饭》酝酿而生,激励了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们种植大麦和红豆的热情,为他们打开了大麦和红豆的市场销路。

有一天,苏轼的朋友巢谷从四川到黄州来看望他。

巢谷身怀绝技,有一次,在二人谈话过程中,巢谷谈到自己有一副“圣散子”可以治疗疟疾,这个药方他不传,甚至连自己的子孙都不传。

小说《老祖宗刚登基,你就让他看亡国换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