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池子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生平杂忆精修版

生平杂忆精修版

雪中飞鸟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雪中飞鸟”创作的《生平杂忆》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中学创办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学校的创建,时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成立了中国童子军团,师生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上街讲演、募捐钱物、支援前线,组织担架队救治伤员,慰问前线将士,4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凤翔县古称雍州,人文底蕴深厚。但令人遗憾的是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省立二中改办为凤翔师范后,凤翔县就没有一所中学。......

主角:刘凤仪于松云   更新:2023-12-14 09:0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凤仪于松云的现代都市小说《生平杂忆精修版》,由网络作家“雪中飞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雪中飞鸟”创作的《生平杂忆》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中学创办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学校的创建,时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成立了中国童子军团,师生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上街讲演、募捐钱物、支援前线,组织担架队救治伤员,慰问前线将士,4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凤翔县古称雍州,人文底蕴深厚。但令人遗憾的是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省立二中改办为凤翔师范后,凤翔县就没有一所中学。......

《生平杂忆精修版》精彩片段

纵观我的人生轨迹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唯-途径。谁拥有知识、才华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相反,谁的知识一穷二白,则只能失宰于人。总之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农民的儿子要想跳出“农门”,结束父辈面向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苦日子,没有他法,上学是唯一出路。

正是这种信念的激励和鞭策使我踏上漫漫的求学之路。从1952年至1968年的十六年间,我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掌握了改变命运的知识,学到了谋求生存的本领。

儒林完小

1952年9月1日,我迈进了小学门槛,进入《凤翔儒林完小》,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校园生活。“儒者”读书人也,之所以取名《儒林完小》,就是为了彰显这所学校为求学者营造读书育人氛围和环境的办学宗旨。儒林完小坐落在凤翔县儒林巷,是文化古城雍城一所最好的全日制学校。迈进坐北向南古色古香的校园大门,高大的迎宾照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礼仪镜,凡进入校园的师生都要对着镜子照一照,做到衣貌整洁、行为端正、举手投足彬彬有礼。照壁左、右两侧相向修建两个庄重的圆门,照壁后边是会议室,两厢为教师办公室,构成一座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四合院外围依次建有十二间教室。学校设初小和高小,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六年级为高小。1956年改为陕西省凤翔师范附小学。学校距我家三华里,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就去上学,先是三十分钟的早读, 接着上两节课, 再下来回家吃早饭 ,下午再上四节课。其余时间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像割草、捡柴、拾粪、放牛等。

小学的六年, 国家的大环境是闭关自守,封国锁疆,人们无法了解多彩的外部世界,没有比较的参照物,但是国家致力于恢复战争创伤,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真正是国泰民安,社会稳定,我觉得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教育事业,教学正规、尊师重教、读书育人的气氛浓厚。这期间的小学生活使我受益匪浅,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做人处事的基本素质。1958年6月,我从儒林完小毕业,考上凤翔中学。

凤翔中学

凤翔中学坐落在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西府名胜东湖之滨,是陕西省最早的重点中学之一。

凤翔中学创办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 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学校的创建,时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成立了中国童子军团,师生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上街讲演、募捐钱物、支援前线,组织担架队救治伤员,慰问前线将士,4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凤翔县古称雍州,人文底蕴深厚。 但令人遗憾的是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省立二中改办为凤翔师范后,凤翔县就没有一所中学。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凤翔师范美术教师于松云(广东人)才在县城西街天主教堂创办了私立民强中学,同年4月,县府又在东湖东岸山西会馆旧址创办了凤翔初级中学,县长董学舒任校长。11月接省教育厅令,将私立民强中学并归凤翔中学,校长于云松。至此才结束了凤翔五年没有中学的历史。

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刘凤仪(女,凤翔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为台湾某大学教授)出任凤翔中学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省教育厅行文重新命名成立新的《陕西省凤翔中学》。同年县府筹款扩建学校。此间,学制为“三.三制”, 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教学法试用美国学者杜威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师生双边互动活动与实验活动,管教法为“教训合一”的训育法。

继刘凤仪之后,历任凤翔中学校长或书记的有谢恭、王志伊、梁舒里、陶筱秋、王丕卿、张新义、王政平、张笃政。

我考入凤翔中学的1958年, 正值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让前进中的中国人民信心十足,通向共产主义的坦途似乎已经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1958年初,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响彻全国,也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大炼钢铁、兴修水利、大办教育, 教育事业也出现了“大跃进”。全国掀起了大办教育的热潮,凤翔县也不甘落后,紧跟盲目冒进的步伐,创办了西街中学、彪角中学、紫荆中学和西街民办中学。1958年共招收学生十二个班、约650多人。当年毕业的小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进入初中读书深造。升中学容易,进凤翔中学难。这是因为凤翔中学历史悠久,教学设施齐全, 教学质量高, 学校建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拥有像栾本育、宋伯信、刘振中、杨振川、阎自励、王培高、敬志治、贾宝珊、张富田、沈吾章、赵宗英、陈文赢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各学科领军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灵活,提倡师生双向互动。因此,是人们向往的读书求学者的首选学校。我有幸考进凤中,分配在初六一级甲班就读,实属不易,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大跃进”把刚刚恢复战争创伤的中国人又一次抛入苦难的深渊。接踵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使中国人苦不堪言。上学的一元钱学费都交不起,要到生产大队开个免费证明,才可以不交学费。学校免费提供宿舍,我只住校,一日两餐都得回家吃饭,南关村距学校有五里路,就是来回跑步前进,也得在路上花费两个多小时。在学校食堂吃饭,每斤粮食要交五分钱的加工费,因为交不起加工费,只能住校而回家吃饭。

凤翔中学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同学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时候粮食奇缺,吃不饱,同学们只得以野菜、树皮、玉米芯充饥;没有电灯,就用墨水瓶自制小煤油灯,上晚自习的时候五十多个煤油灯一齐点亮,大家开始伏案学习、做作业、温习功课,两个小时后每个人的鼻孔内都充满了煤灰。尽管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但是大家的学习却十分刻苦认真,一丝不苟。

除了学习之外, 我们还要参加“勤工俭学”, 上北山割柴、烧炭、种菜。我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虽然日子清贫, 学习紧张, 但是生活过得很充实。在这里我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并考上了凤翔中学高中部。

大跃进摧毁了中国的经济基础, 直接导致了1959年至1962年三年全国性的大饥荒。为了纠正左倾盲目冒进的错误,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级政府机关“精减整编”; 事业单位缩编裁人;工矿企业停产下马,大批人员返回农村。短短三年,教育事业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了由“澎涨”到“瘦身”的转变,学校关闭,教师队伍压缩,凤翔、麟游两县仅剩凤翔中学一所高级中学。凤翔、麟游两县1958年扩招的初中学生考高中就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仅有少数人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我们南关村和我一起上初中的十八人只有我一人考上了高中。凤中初六一甲班考上高中的有11人:王春逢、李宏斌、王佐参、朱生武、魏甲申、王志忠、刘志仪、周存生、许笃志、陈世卿、李玉民、常志华。我又成了幸运儿,赢得了进入凤翔中学高中部学习的难得机会。

进入高中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 喜忧并存。喜的是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忧的是自己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小伙子,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还不能为父母分忧解愁。上初中的时候同村十几个孩子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吃饭,心安理得。如今昔日熟悉的上学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之感由然而生。他们虽然没有考上高中,但都回家种田,参加劳动,养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而我却还要父母供养,思想压力之大不言而喻。更让人揪心的是如果三年后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将白费,那时我将如何面对乡亲们鄙视的目光,又怎样给年迈的父母一个交待!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是有条件的,条件要靠自己创造。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付出比别人更艰辛的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迎接新的挑战,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凤中高六四级设有三个教学班,我被分配在高六四乙班。这批150人是从凤翔、麟游两县700多名莘莘学子中选拔出来的优秀生。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其一是志向远大:同学们大都是家境贫穷的农家子弟,出身贫寒。有个同学叫王世明,父亲年迈、母亲患精神分裂症,他每天吃的是开水加盐泡杂粮饼,铺的是麦秸草、枕的是砖头块。然而立志成才的志向却一直支撑着他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其二是刻苦钻研: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早晨五点就有人起床背外语单词,晚自习下课后只要电灯还亮着,没有一个人会离开教室。为了保护学生的健康,杜绝开夜车现象,学校不得采取行政手段---晚自习下课后教室一律断电。其三是严格自律: 星期六放学后,同学都要回家准备下一周的干粮。 有的同学家住外县,有的同学家距学校三十多里, 当时又没有任何交通工具, 来回全靠两条腿, 但到星期天晚自习时却无一人迟到。上课时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听到老师讲课,无任何杂音,上自习时只能听到刷刷的写字声。严格自律蔚然成风。志向远大、刻苦钻研、严格自律成就了许多同学。三年后的1964年我们班的五十人中有十六人考上了大学。

陕西省高等学校1964年暑期招生考试是7月15、16、17日进行的。宝鸡地区的考场设在原宝鸡大学(后改为渭河工具厂,现为长岭机器厂十九车间)。7月14日,凤翔中学高六四级150名同学乘大卡车先到虢镇火车站,转乘火车到达宝鸡火车站后,再步行到宝鸡大学考场。晚上睡在没有被褥、没有枕头,麦秸草铺成的大通铺上。

15日(星期三)考本国语文(一)、政治常识,16日(星期四)考数学、历史、地理,17日(星期五)考物理、本国语文(二)、外语。考试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脸上就可以看出结果来。考好的兴高采烈、春风满面;没有考好的则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我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属于中等水平。这次发挥的还算可以,心满意足。

18日,同学们陆续回家了,带队老师却意外通知我留下,并说:“你快去宝鸡火车站对面(现宝鸡市金台区群众路与中山东路交叉口,坐东朝西)秦风旅社,军事院校招生人员在那里等你, 有要事相告”。当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也不知道什么是军事院校,一头雾水。不管三七二十一,总与上学有关,就匆匆赶往秦风旅社。一进房间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一位相貌端庄、和蔼蔼然可亲的工作人员。我说明来意后,他说:“我是军事院校招生组成员,叫吕思恩。经政治审查,你符合军校招生的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只要高考分数达到陕西省本科录取线,你本人又同意上军事院校,我们就会优先录取你。不过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军校的学习是紧张的、生活是枯燥的。现征求你的意见”。不用思索,我当即果断地回答:“只要是大学我都愿意上”。谈话结束后,我返回凤翔等待佳音。

等待录取通知书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能否被录取决定着我的人生命运。这段时间度日如年,闷忧忧紧锁眉头,懒洋洋无所事事, 昏沉沉夜不能眠, 日不思食。8月10日黄昏,我无精打采转来转去,无意中胳膊碰到墙上被蝎子狠狠地蜇了一下,胳膊很快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8月11日,学校捎来口信,要我去学校取挂号信。三步并两步,急急忙忙跑到学校收发室,拿到信一看,这封信是(陕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于8月10日从西安市寄出、11日上午8时寄达凤翔县的。那时候凡是参加高考的考生,考前都要亲笔在《陕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印制的信封上亲笔填写自己的通讯地址和姓名。 因为录取工作开始后 ,无论录取与否都会收到高考招生委员会寄来的信,不过内容却截然不同而已。如果这封信薄薄的、轻轻的,肯是没有被录取,里面仅装一封安慰信;如果这封信厚厚的、重重的,肯定被录取了,因为里边除了装有录取通知书外,还有学校简介、报名须知等其他材料。我收到的这封信,掂一掂轻轻的,再摸一摸薄薄的,我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凉到冰点。我把信拿到偏僻处拆开一看,竟然是幅面很小、没有任何装饰的录取通知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看了多次,天蓝色的纸上印着五个红色大字---《录取通知书》。我被录取了, 我成功了。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这是全校收到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